(東方早報) 《空性之舞》是一臺以當代舞藝術家史晶歆為表現對象的“肖像戲”。 國外現當代舞有不少在博物館、美術館演出的先例,歆舞界-藝術實驗室的最新作品《空性之舞》,今天下午也把演出場地挪到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空性之舞》以三個輕薄透明、體例大小不一的發光體作舞臺主視覺,遮蔽了通常意義上觀眾對舞臺概念的理解,也頗為貼合博物館的空靈氣質。 簡單說來,《空性之舞》是一臺以當代舞藝術家史晶歆為表現對象的“肖像戲”,作品分數據、行者、瞬間、失控、自由五部分,描摹了史晶歆從舞以來的一路成長。 舞蹈雖是史晶歆的“獨角戲”,卻始終有法國編舞家蘇珊·伯居(Susan Buirge)“在場”的影子。伯居現年74歲,1960年代原為美國名噪一時的先鋒派現代舞團—艾爾文·尼克拉斯舞團的舞者,后有感于歐洲當代舞的人文氣和生命力,1970年轉赴巴黎開工作坊做當代舞教學。多年來,伯居習慣在世界各地做“游走式”教學,史晶歆便是其在北京舞蹈學院開工作坊結識的學生之一。 史晶歆本是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編導專業出身,2005年獲法國文化中心獎學金赴法交流時,她隨伯居轉學當代舞編舞,從根上改變了對舞蹈的審美取向,“最根本的不是訓練技術和肢體語言,而是觀念。”在她的從舞經驗里,中國古典舞慣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做正面的舞劇式呈現,和編導自身的表達并無太大關聯,“當代舞卻尊重創作者本身的理念,表達的就是自己的世界。” 伯居的當代舞沿襲了美國現代舞一以貫之的抽象,無故事性,無具體人物,崇尚以冷靜和重復的力量對動作做純肢體拼貼。史晶歆從蘇珊·伯居處學會了如何處理動作的邏輯關系,但顯然,她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做內容更醇厚也更具象的“舞蹈劇場”,就如皮娜·鮑什。 看史晶歆的舞蹈劇場,并不用擔心現場元素會過于單一或沉悶。因她并不癡迷于玩動作,而是喜歡和當代藝術家做跨界合作,對媒介的運用,也從最開始單一地使用影像或音樂,轉為對不同媒介做更豐富的糅合,“越來越知道怎么玩,越來越有掌控力,也知道怎么把它們糅在一起生出有趣味的隱喻。”五年走下來,史晶歆總結自己依舊處于一種“瘋狂”創作的階段,“停不下來,就是想表達。” 因而,《空性之舞》既是對史晶歆的個體經驗做回顧,又尤為強調對伯居的感激,“她為我帶來創作方向,甚至人生軌跡的轉折。” 作者:廖陽 (來源:早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