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度國家藝術院團展演中,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創的大型舞劇《孔子》搬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全局濃縮精煉,劇終意猶未盡!這次首演原創舞劇《孔子》,可謂“探索具有民族風格的舞劇創作之路”又一精心嘗試和挑戰。 舞劇《孔子》以孔子的生平事件為線索,運用舞劇藝術形式的獨特表演手段和肢體語言所特有的藝術魅力,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質,來演繹歷史人物中的經典故事情節,來進行完整的人物塑造。孔子扮演者胡陽是剛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的年輕演員,在2012年第十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中獲得成年組表演一等獎。劇中,胡陽以純熟的舞技,飄逸流暢的表演很好地表現了孔子的魅力、智慧、思想和生命力,“以情代技,技在情中”,不僅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個性,且充分體現了演員圓熟的技術技巧,深厚的藝術表現力,達到情與技的完美統一。他僅有二十幾歲的年齡,塑造舞劇中孔子厚重跌宕的一生,竟然能入木三分,讓人贊嘆。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文化的主流。雖然其間也經歷了多次的冷落、質疑、否定和批判,但一陣波瀾過后,未能從根本上撼動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維及行為準則上的重要地位。當前,儒家文化正在中國乃至華人世界經歷一場復興;在學界,拯救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漸成共識。此次,中國歌劇舞劇院以舞劇的形式向全球介紹孔子以及儒家文化,是從紀念歷史人物的角度出發,倡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 舞劇《孔子》的編劇、導演孔德辛,是第77代孔子后人。她以自己的文學觀藝術觀來打造孔子“以人為本、以和為貴、以禮為先、以忠孝為大、以智信為懷、以情義為天”博大精深的思想者形象。《孔子》的舞臺大氣沉穩,運用了現代的高科技多媒體技術來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視覺展示,給觀眾以強烈的沖擊。演員陣容強大,燈光、舞美干凈大氣,造型服裝色彩獨特,音樂旋律優美細膩,段落起伏分明悠長,多種藝術形式的交錯,營造了《孔子》的整體藝術氛圍,給整個舞臺增資姿添彩。舞劇《孔子》在編排上出色地演繹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有當代藝術的創新又不失傳統藝術之美,順應時代之需又很好地保留了傳統美學之精華,民族化和當代化結合得恰到好處。 當前,我們的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儒家文化“反求諸己”的修身之法,可以極大地安撫人的“心智”;而轉型社會的道德缺失與重建需求,也為儒家文化復興提供了空間和舞臺。儒家文化對秩序、和諧、均衡的重視,更為富裕起來的人們提供了哲學、道德和人生價值的引導。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認為:“如果沒有對傳統文化獨到的思考,這種繼承是沒有生命力的。”如今,在注重迎合當代觀眾審美需求的同時,創作者要提高關注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探討民族文化的特異性,不斷豐富舞蹈創作的文化內涵,提升舞蹈作品的文化品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