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劉海棟 2014年5月9日晚,戲曲樂舞《國色天香》在中國戲曲學院大劇場成功預演。 作品通過書生與女子的對話,講述了八個堪稱“國色天香”佳人的故事。以“天香引”貫穿,包含了“傾杯序蜠絙”、“白苧歌纏施”、“醉花陰舠蟬”、“番馬舞西風氠契氏”、“動相思陳妙?!?、“哭皇天竇娥”、“錦庭芳蔠灨竹菊”、“鴛鴦煞尾攠幫煙”,使八個相對獨立的篇章構成了格局統一的有機整體。在表演形式上,各篇章或重儀式感,或重歌舞形,或重戲劇性,仿佛鮮活地梳理了從樂舞到戲曲的發展脈絡,勾連了戲曲與樂舞的淵源。風格亦古亦今,亦樸亦巧,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尋根,又是對現代藝術的探索。 關于戲曲樂舞《國色天香》的編創理念,該作品的策劃人、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科研與研究生教研室主任池浚介紹:創作模式上,帶領戲曲、形體、舞蹈研究生在考證研究基礎上自主編創實踐,倡導編、導、演一體化創作。表演形態上,打通戲曲、形體、音樂、舞蹈多種學科和藝術分類,追尋中國傳統表演形態和東方藝術的表達方式。內容主旨上,將“和而不同”的哲思貫徹在審美中,中國歷代女子各美其美,又共同構成國色天香群像。結構方式上,采用傳統戲曲中“引戲”的手法,以兩個抽象人物之間的品評論道為綱,提領話題中的人物形象,穿越戲里戲外。 作品中采取的“引戲”手法頗受矚目和好評。該作品的撰稿、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學專業的俞思含認為:貫穿始終的引戲是作品的主腦,其作用并非簡單的劇情介紹和串聯,而是對舞臺線索和結構的探索。整個作品事實上就是書生和女子之間的一場對話。話題是評點或艷絕、或才絕、或癡絕、或怨絕的歷代傳奇佳人。交談方式是書生作賦,女子依賦幻化,將賦中女子逐一通過“立象”的方式“盡意”,將“印象”化為“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