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芭蕾舞團于2014年4月3日晚7:30,在北京天橋劇場特地為廣大觀眾帶來一部頗具“祭拜”意味的大戲,同時也是“浪漫芭蕾”時期的巔峰之作和悲劇代表作——《吉賽爾》。 在法國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阿道夫·亞當那明快的音樂聲中,在那如詩若畫的法蘭西鄉(xiāng)村風光中,《吉賽爾》拉開帷幕。朱妍用她深厚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將吉賽爾在兩幕中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演繹的入木三分。一幕中,朱妍抓住吉賽爾的天真淳樸、無憂無慮和熱愛跳舞,在輕快的足尖上將一個熱戀中少女的嬌羞和喜悅生動地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而到了吉賽爾“發(fā)瘋”這場戲中,朱妍用她張弛有度的戲劇表演,重點表現(xiàn)吉賽爾此時的“可憐”而不是“可怕”,將吉賽爾被愛人欺騙后那飽含痛楚的“瘋態(tài)”演繹的催人淚下。二幕中,朱妍更是將浪漫芭蕾的藝術(shù)風格和吉賽爾的幽靈形象緊密結(jié)合,將吉賽爾作為一個幽靈的輕盈飄逸和作為一個女人的溫柔至情完美相融,在這情思蕩漾、哀婉凄美的舞蹈中,我們看到了吉賽爾那金子般的內(nèi)心世界! 被稱作“浪漫主義芭蕾之魂”的《吉賽爾》于1841年6月28日首演于巴黎歌劇院,舞劇藍本取材于德國詩人海涅在《論德意志》中描寫“維麗”(幽靈)的一章和法國文豪雨果在《東方詩集》中一首名為《幽靈》的詩。該劇最早是由法國著名舞蹈表演和編導家讓·科拉利以及朱爾·佩羅編舞,后來自1860年起經(jīng)古典芭蕾編舞大師馬里烏斯·彼季帕多次修改,才奠定了今天版本的基礎(chǔ)。舞劇音樂出自法國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阿道夫·亞當之手,據(jù)說亞當拿到劇本之后,在不到三周的時間內(nèi)就完成了作曲!首演之后,《吉賽爾》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不僅轟動了法國,而且對世界芭蕾舞壇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歐洲的英國、丹麥、奧地利、俄羅斯等國都相繼上演該劇。直到今天,《吉賽爾》依然是世界各大芭蕾舞團的經(jīng)典保留劇目。 特邀撰稿:邱 爽/審稿:蔣 山、孫元娜/攝影:司廷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