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舞臺藝術熟練掌握的萬馬尖措選擇把對民族文化的理解,通過舞臺這一形式呈現,讓更多人看到和分享這種精神和感受。 23歲斬獲全國舞蹈大賽創作金獎 2002年,23歲的萬瑪尖措憑借舞蹈《出走》,榮獲第五屆全國舞蹈大賽創作金獎,成為當時年紀最小的金獎得主。這次意外的得獎經歷讓他受寵若驚,也讓他突然感覺到了肩上的重擔。 “作為舞蹈演員,只需要關注自己演繹的部分;作為編導,則需要把握作品內涵和呈現方式,讓觀眾接收到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創作初期,萬瑪尖措的作品大多是以其他少數民族為創作主題,“蒙古族、維族等民族的音樂和舞蹈開發都比較成熟,而且認知度高。作為一個新人,我會選擇比較成熟的題材進行創作。” 積累和沉淀的結晶“香巴拉” 《香巴拉》或許正是萬瑪尖措口中“積累和沉淀”的結晶。 “香巴拉”是藏語的音譯,又稱“香格里拉”,是極樂世界、自由凈土的意思。以《香巴拉》命名,萬瑪想表達的是“人生來會被包圍在物質和欲望中,要做出很多選擇,但不管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還是不可承受之輕,都應該用平和的心境去面對和平衡,以尋求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安靜。” 在《香巴拉》中,萬瑪尖措采用了現代的舞蹈劇場形式,以舞蹈為主體,融合音樂、歌曲、對白等多種元素,稱得上“一部舞臺上的電影”。但藏文化元素才是架構整部作品的血肉:經過重新解構的藏舞動作,未做任何加工的原生態道具,還有回歸質樸的民族服飾。 “藝術作品是溝通媒介,只有干凈、純粹才能保證溝通暢通。在作品中,我盡量去掉裝飾性、概念化的東西,讓情感更接地氣。” “一百個觀眾眼中有一百個香巴拉。”這是萬瑪尖措創作《香巴拉》最想看到的效果,“每個觀看者都會因生活閱歷和人生體驗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觀演感受,這是藝術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創作愿望。” 藏文化傳播“三關鍵” 談及藏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萬瑪尖措總結了三個關鍵詞:平衡、族群文化認同和國際化語境。 “平衡”是萬瑪尖措的創作態度。“平衡觀演關系在藝術創作中非常重要。”萬瑪告訴記者,“藝術表達是‘客觀呈現’,而絕非僅僅是創作者主觀意識的灌輸。要把平等的觀演空間留給受眾,讓他們帶著自己的情感、閱歷觀看作品。只有平等的互動和積極的反饋,作品才有它真正的傳播意義。” “族群文化認同”是萬瑪尖措的創作原則。“藏族文化,包括音樂、舞蹈和宗教信仰是我藝術創作的根基。所以無論我將作品帶到世界各地,藏族觀眾的文化認同是我衡量這部作品是否成功的最終考量。” “國際化語境”是萬瑪尖措的創作方式。“普世價值觀能讓觀眾去思考領悟作品的意義,但前提是你得先把他們吸引到劇院里。”《香巴拉》在國外演出成功,堅定了他的創作想法。“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想要走出去并得到認同,都需要找到國際化的傳播語境。觀眾在熟悉的敘述方式和語言環境中,才有興趣去接觸作品、理解作品、感悟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