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幽伶 《香巴拉》藏語譯音,極樂世界,凈土,理想之國,天堂,世外桃源之意。精神意境,非現實存在。 導演、編劇:萬瑪尖措 服裝設計:萬瑪尖措 演員:李娜、毛瑩、張灝、宋春薇、李洪墨、楊衛佳、陳詩霏、易冠男、拉巴扎西、萬馬任增、萬瑪尖措 生來死去,繃頭傀儡,一線斷時,落落壘壘。 輪回相續,混沌繁境,一沙毀時,平平靜靜。 一沙一世界,一念一天堂。 (于香巴拉文學劇本) 《香巴拉》 Shambhala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香巴拉生死來去,繃頭傀儡,一線斷時,落落壘壘。輪回相續,混沌繁境,一沙毀時,平平靜靜。 香巴拉:藏語譯音極樂世界理想之國精神意境之凈土萬瑪舞蹈劇團作品萬瑪舞蹈劇團全部由藏族舞者組成,藏語“萬瑪”即蓮花之意。象征純潔、真誠、智慧、包容,正如舞團的核心精神與態度。廣泛吸收而又不拘一格地運用中國傳統舞系素材與國際藝術理念相結合的創演團體。秉承對萬物的尊敬,將舞臺視為轉山的長路,懷著無比虔誠的心。舞亦朝圣,且悟且行。 編作語我們窮盡一生的時間追尋一個終極的答案,因此而產生美麗的誘惑。平靜被打破,失衡造就的快樂與痛苦相差一線,在輪回的空間中平衡著無以名狀之重與不可承受之輕,得到又失去著,悲傷即快樂著,一種生命的動態就此發生,而勇于承認發生的一切是一種智慧,更是通向那個終極答案的唯一途徑。作品的創作動機僅僅源于認識自己的單純愿望,依附廣博的民族文化,運用自己熟悉語言和方式表達,僅此。 劇場之外,也許我們每個人只能被定義為現實的存在,而通過在劇場內觀演雙方對作品的共享和再創造,將意境衍生與時間之中,這一刻,便是香巴拉。舞蹈與行為藝術的結合,舞者現場繪制沙壇城并在舞動中毀滅。 表演形式:舞蹈部分-西藏原聲態古典舞,土風舞,蒙古撒滿舞,現代舞。音樂部分-現場人聲,西藏鷹笛,原生態游吟。行為藝術-壇城沙畫。 劇作名詞解釋:香巴拉-西藏語譯音,極樂世界,凈土,理想之國,世外桃源之意。精神意境,非現實存在。 天葬-西藏的傳統喪葬禮,最高境界的布什,施舍,人死之后靈魂便離開軀體,進入新的輪回,而尸體做為靈魂的載體,在死亡之后,喂食生靈,以另一種生命形式存在。天葬是一種徹底的施舍,目的絕非借鷹把靈魂帶入天界,而是貫徹佛法慈悲,愛心,利眾,施舍的觀念。 壇城-又名曼荼羅,是西藏文化宇宙觀的集中體現,是表現宇宙真理的一種圖繪。是大宇宙與人體或小區域,小宇宙相互對應的一種空間表達。壇城被毀,不作保留,這寓意佛教色既是空、萬事皆空的理念,深邃的意向體現,永恒的美麗往往是瞬間的輝煌,萬千繁華,不過一拘細沙。 [attach]156470[/attach] [attach]156437[/attach] [attach]156438[/atta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