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藝考面面觀之潛規則:給老師做女朋友陪吃陪喝 (來源鳳凰娛樂綜合) 年復一年,如今,新一輪的藝考又全面拉開了戰局。說到藝考,通常人們的腦海里總會浮現出一個名詞“潛規則”。所謂的“藝考潛規則”以及“黑幕”等傳聞,長期以來似乎成為了人們的某種定勢,認為藝考就必定存在著某種“潛規則”。 有很多人都對于“潛規則”持有一種將信將疑的態度。那么,“潛規則”到底是否存在呢? 70歲教授坦誠自己“潛規則”一名女生 據《重慶晚報》報道,2009年,中央音樂學院一位70多歲的知名博導,主動向校方坦誠自己“潛規則”一位女學生,該事件經媒體披露后,有關藝術院校黑幕的話題再次成為業內談論的熱點。 這位梁姓博士生導師主動到學校紀檢部門坦白,承認自己與一名鄒姓女學生發生身體關系,并收取了10萬元賄賂,以幫助該學生考上博士。 但是鄒同學最終未能考上博士,她便到有關部門反映情況,梁教授明白事情捂不住了,于是主動找到校紀檢部門坦白。該教授在音樂評論界很知名,還曾在央視著名欄目《百家講壇》開設講座。 考上后給老師做女朋友,陪吃陪喝 北方某藝術院校的H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潛規則開始在藝術院校滲透。據介紹,現在要想考上北京的一些名牌藝術院校至少30萬。 那么,考上之后呢?從藝術院校畢業,目前在北京當歌唱演員的小剛小剛告訴記者:“考上的考生有時還得被繼續潛規則,我們學校的一些女生考上后還得繼續給老師當女朋友,還有的被老師拉到外面去陪酒,或者被老師帶到北京看演出,說是開眼界,極其無恥。”小剛和H教授都指出,外地一些藝術院校“潛規則”現象比北京更嚴重。 40%在校女生遭遇過潛規則教授變身“叫獸” 在作家邱華棟的《教授》里,某些高等院校里傳道解惑的教授在學生眼里是“叫獸”。這個極具貶低含義的詞匯,還真是那些熱衷潛規則并身體力行者最好的身份注解。 08年某門戶網站對100名藝校女大學生隨機調查,有40%以上的在校女生遭遇過“潛規則”。一些女生在“一次"獻身"勝過多年奮斗”扭曲價值觀的左右下,不惜尊嚴人格向招聘考官乃至導師拋去“肉體紅包”;更為可怕的是,在誘惑面前,一些教授的私欲日益膨脹,利用學術與職權之便大肆聚財,師德、人格轟然倒塌。 所以,必須對高校導師、教授的權力與職務便利嚴格規范與監督,對俯身潛規則者嚴厲查處,必要情況下可吊銷其執教資格甚至懲以終身不得從事該行業工作,千萬莫讓骯臟、齷齪的“潛規則”砸了高校的招牌。 讓女生穿三點式量三圍追求精準數據 從2011年開始,藝考女生穿三點式量三圍便成為了熱點話題,很多網友對此產生了質疑。 選拔模特,考生身材是最重要的,面試現場測量考生各項身材指標也無可厚非,盡管考生會提供自己的三圍等數據,但現場老師會重新測量考生的身高、體重、胸圍、腰圍、臀圍、頭圍、肩寬、上身長、下身長共9項數據。為確保測量數據準確,要求考生均穿泳裝入場、光腳測量。為求各項指標的真實性,在測量胸圍時,要求女生脫下泳裝上衣,考生們戲稱為“裸量”。難道考生的“三圍”要精確到毫米、微米?如此下去,有朝一日淪落為裸體考試也不是危言聳聽! “裸量”胸圍男老師在場 在藝考現場,不難發現會有很多男老師為女學生測胸圍。有人辯稱,男老師在現場也是工作需要,“就像醫院的婦科有男大夫一樣,從事模特培訓的時間長了,對性別就不敏感了。”這樣的解釋實在令人難以接受。量胸圍不是什么高難度的專業工作,即使隨意找幾個女老師或女在校生,經過簡單的培訓也能勝任,這些男老師完全可以回避。相反,男老師的參與,讓這些尚未涉世的女中學生忍受著尷尬,對學生的身心傷害不可小視。而男老師與男婦科大夫的類比無異于詭辯,即使男老師真的“對性別不敏感”,也要考慮考生的感受吧。 《青島早報》采訪東營考生小李時獲知她的一名同學似乎對男老師在場難以接受,“參加完初試后,她就放棄了,裸量的尷尬是一方面,現場發現高水平考生較多,也是她放棄的原因。”小李說。 “沒有30萬肯定錄取不了” 此前,各大網站曾流傳著這樣一段視頻:在北電三試放榜的當天,一位落榜考生一家三口揭露所謂的“錄取潛規則”。考生母親稱,來報考前,孩子學校的老師就已經告訴她,沒有30萬肯定錄取不了。落榜考生也表示不滿,稱自己能唱會跳,此前已經拍過影片,憑她的條件無論如何也不會進不了復試。 這段視頻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再次掀起了關于“黑幕”“潛規則”的討論。 《齊魯晚報》曾做過一篇報道,一知情者給記者一份青島某藝校的“報價單”,其中中國傳媒大學、中央戲劇學院等重點本科的報價都是30萬,上海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江西師范大學、南昌大學等則是8萬至10萬不等,報價最低的則是2萬。之所以要這么昂貴的費用,除了因為自身所擔的風險較大,主要是該環節需要“打點”的人很多。一業內人士稱,每送一個學生,自己最多拿三成,大部分都給了高校的老師,但送的學生比較多,賺得也不少。 上培訓班只為拉關系走后門 某媒體報道,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杜慶春曾在微博上建議揭開藝考利益鏈條,這條微博除了當日被負責藝考招生的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書記張民轉發,只引得寥寥兩三人回復,并引起一位叫張溦溦的“反對”,“這一報道,咱們系好多畢業生可都沒工作了。” “培訓班算不了什么”,強烈支持杜慶春建議的王小土更受不了有人問自己,“認識北電、中戲、中傳的老師嗎?能辦進去人嗎?該多少錢多少錢?”王小土聽到這些話“都想罵人”,杜慶春也為此困擾不已,“每年都要防著這些現在做了藝考培訓的老學生,他們會想方設法探聽猜題、備考的內幕消息。 報考中國舞蹈網某美術院校的一位學生家長透露,培訓班學不到什么本事,主要是為了拉個關系,而這筆開銷比考前培訓費用多得多。對于老師主觀意愿比較突出、組織也不如高考那么嚴密的藝考招生,每個環節都能成為培訓班、中介以及家長惦記著去運作的“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