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蓮的腳(Sylvie Guillem,巴黎歌劇院、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米開朗基羅雕刻“大衛像”花費了3年的時間,紀蓮用舞蹈雕塑這只腳用了30年! 希薇·紀蓮 (Sylvie Guillem)的成長經歷在芭蕾舞界早已成為一段佳話。11歲由體操轉而學習芭蕾,不過5年便進入巴黎芭蕾舞團,年僅19歲已成為首席舞者,成名之路坦蕩順暢。而星光無限之下,紀蓮卻已經開始反思古典芭蕾,在她看來,古典芭蕾僵化的程式、演員的故作姿態及服飾妝容都已經幾乎完全掩蓋了舞蹈本身的意義,她需要更自由的舞臺。盡管那種自由的不安狀態會令她害怕,但她依然從古典芭蕾中出走,為的是,去探索芭蕾舞的更多可能性,去追問舞蹈的意義,去尋找舞者的自我。 網友“午夜飛揚的咖啡”評論紀蓮 如果Sylvia譯成希爾維亞,其實Sylvie應該譯成希勒維,之類的。但我更愿意把Sylvie Guillem叫做蕭菲紀蓮,多帶一點草字頭,又“蕭”又“蓮”的,才襯得起這位雙魚座的世界舞蹈天才。 跳芭蕾的一般挺不待見學藝術體操的,不能一昧地說芭蕾舞者清高自許,只因第一芭蕾是來自宮廷貴族的藝術,從誕生之日起就帶著目無下塵的意味;其二芭蕾是規范的藝術,一招一式皆有嚴格框架,相對來說藝體就過于炫耀散漫;其三,同樣是對身體條件有極高要求的藝術,學藝體的卻很難做出芭蕾固有的美:柔有過之,卻韌勁不足。藝體可以隨便把兩腿劈開200度,把腿掰過頭的另一邊(12點還過五分),把腰下成圓圈......卻無法在足尖上站立超過兩秒,或精準地控制一個動作,更別提還要完成對體力要求極高的完場演出。歸根結底因為兩種藝術的訓練方式太不相同,藝體把人練得太軟以致跳不了芭蕾。事實如此。 然而蕭菲紀蓮橫空出世。11歲以前,她練習藝體,夢想是奧賽冠軍;1976年她本是為提高藝術修養參加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附屬學校的培訓,卻導致興趣和人生目標的徹底轉變。她超乎想象的身體條件和驚人的毅力給芭蕾界帶來一顆璀璨新星,從此我們有了一位令人嘆為觀止的芭蕾舞者:她輕而易舉的12點55分旁腿,與ferri不相上下的漂亮腳背,仿佛在說話的柔軟手臂,給正統芭蕾帶來不一樣的柔韌美感。她的轉型無疑是成功的,雖然舞姿中帶著濃濃的藝體味兒,她的塌腰,可怕的腳背,等等,給本來平直的標準芭蕾線條增加了額外的曲線。有人覺得她破壞了芭蕾的優雅線條,而于我卻是仍然可以接受的。芭蕾仍是芭蕾,只是她的到來立起了一座另類的難以逾越的高峰。能跳能轉,又穩又飄,其他芭蕾舞者能做到的她都能做到,卻不是所有人都有她這般身體天賦。我很佩服Sylvie,背后她流下多少汗水,才找到了兩種藝術的平衡點,挺過了芭蕾基訓難以想象的苦。 她是天生的舞者,也是注定能征服觀眾的那種舞者。努里耶夫擔任POB藝術總監期間對她青眼有加,以她的年輕程度,提升的速度快得難以想象。19歲那年剛演完天鵝湖她被當眾宣布升為etoile,此時距她被升為首席舞者僅過了五天,距她正式加入POB也不過三年。老努的魄力也值得佩服,該升的就是要升,管它幾歲資歷幾多呢!看過Sylvie的雷蒙達片段,看完后再看另一位etoile的同樣片斷,頓時覺得干巴巴硬邦邦的無法入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