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交流平臺 走出去 由兩個國際知名的現代舞團,跨越國界與文化帶來的《如歌》,創作靈感來源于波蘭作曲家亨利克·戈萊茨基的音樂。舞如其名,整支舞蹈與音樂渾然一體。音樂停時,舞者靜默,眼神和表情透著悲憫。音樂激烈,舞者快速變換舞姿,撩撥著現場觀眾的心弦。 男女舞者高頻接觸的肢體,相互托舉,略顯抽象的肢體表達,配合著歡快的音樂。《如歌》的第二部分《變之歌》是英國編舞珍妮絲·格雷斯頓為中國特意編排的。珍妮絲·格雷斯頓曾多次受邀來到中國,中國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化的交流必須是長期的合作。為了更準確地表現出中國的感覺,我們的舞者曾經兩次到中國,做了比較長時間的停留。”珍妮絲·格雷斯頓認為,與中國舞蹈團的合作,是她了解中國和中國現代舞的一個渠道。去年,廣州舞蹈周期間,有22個國際藝術節的總監專程來到中國,觀看中國的現代舞表演。 不僅是國外現代舞者想要了解中國,國內現代舞團和個人也在尋求“走出去”的途徑。“我們的舞蹈和創意,已經十分成熟了。但是怎么樣讓我們的想法走出去,又讓國外的想法走進來,是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廣東現代舞團執行總監張月娥介紹說,“‘北京舞蹈雙周’的開啟,為國內外現代舞的交流搭建了一個平臺,這是一種探索。” 劇場里雷動的掌聲,是對“北京舞蹈雙周”為國內外舞蹈團體交流所做的努力的肯定。“中國現代舞要走向國際舞臺,增強交流是必須的。”張月娥說。 創意展示平臺 秀出來 “北京舞蹈雙周”展演周還設有兩個舞臺:青年舞展和另類平臺。青年舞展為國內青澀的年輕舞者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而另類平臺上則上演了一場場頗具實驗性的現代舞表演。每個平臺都展示著國內現代舞的活力與創意。 “在青年舞展里,可以看到不按常規和情理的編舞方式,每個舞蹈都有自己的特色。”青年舞展的參加者范強說。 另類平臺的實驗性舞蹈,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震撼。它們有的選擇視覺與現代舞結合,有的是戲劇與現代舞結合,有的甚至邀請沒有受過專業舞蹈訓練的人與現代舞者合作。 “青年舞者們提交自己成熟的作品,我們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張月娥認為,每個時期的現代舞發展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和前所未有的創意。 “‘北京舞蹈雙周’的平臺是面向全國的。挖掘優秀的節目,面向國際進行宣傳,中國的現代舞是站在世界前列的,我們只是缺少展示的渠道。”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創始人曹誠淵介紹說。 “獨立舞者或舞團,有了成熟的想法,往往因為缺乏資金和場地,演出的困難顯得比較大。”張月娥希望“北京舞蹈雙周”的舉辦能滿足更多舞者的表達欲望。 成長的煩惱 《如歌》的演出間隙,來自世界各地的現代舞愛好者,熱切地交換著他們對剛才表演的看法。各國語言在劇場里交雜,形成了有趣的場景。盡管票房可喜,座無虛席,仍有一些現實問題引人思考。 就“北京舞蹈雙周”而言,觀看現代舞展演的觀眾集中在20至40歲之間,其中80%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較高的票價和場地限制,阻擋了更多的普通市民走進劇院觀看現代舞表演。 更加健全的政府資助機制和優惠的發展政策,也許能為中國現代舞的進一步發展助力。曹誠淵認為,現代舞發展的困難不只是中國才有,國外現代舞發展也面臨著資金、場地、受眾、人才等等問題。 “但是,我認為中國已經準備好了,我們有空間和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曹誠淵說。“北京舞蹈雙周”正在為國內現代舞的市場發展投石問路。 “我們仍然需要思考,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市場機制才是合適的。”張月娥指出,單靠少數現代舞團或個人的努力很難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整個文化產業鏈的問題。” “北京舞蹈雙周”吸取了舉辦了8年的“廣州舞蹈雙周”以及眾多國外藝術節經驗,搭建了一個高水平的交流與展示的平臺。盡管有些問題尚待解答,它的探索,仍然邁出了中國現代舞發展令人欣喜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