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導:古雪夫(前蘇聯專家)
此外,編導根據情節內容、戲劇氣氛的要求,從形象和性格出發,對各種舞蹈形式的選擇進行了合理安排。海底的舞蹈從形象和性格出發,創作出富有奇幻色彩和風格新穎的珊瑚舞等,而人間是從民間舞為主渲染婚禮場面的氣氛,使這場戲更富有民間的風俗特色而具有一定生活氣息,在妖窟與宮殿中,又吸收了一些東方國家和我國少數民族的舞蹈以及敦煌畫中的舞姿,使之形成各個舞蹈段落。 舞劇在擬人化方面注重了形態的“像”以及人格化的“情”,把“像”和“情”結合起來使舞蹈具有表現力和藝術的生命力。如“珊瑚舞”以棱角分明、輕巧活潑的舞蹈語匯配以指甲的裝飾、火紅的緊身服裝和珊瑚式的頭飾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一組玲瓏熱情、閃爍寶石光彩的少女形象;“水草舞”猶如抒情優美的女性隨波蕩漾,舞蹈中手臂動作和舞姿韻律都仿佛自由自在在水中飄動,形成體態輕盈的舞蹈形象;“蛇舞”所表現的是一個詭秘陰險的女性,但她卻以火一般的熱情撲向獵人,甚至以祈求的方式表述“她”內心的痛苦,而陰森的眼光和欺詐的心理,隱藏著一種無情的噬吞和對失敗的憂慮。蛇舞的成功在于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蛇這種軟體動物的各種體態和動作,但更為重要的是賦予了這個形象的戲劇任務和所表現的感情,從而創造了生動的藝術個性,擬人化的舞蹈表現手法因其“像”才能有舞蹈的表現力和藝術的欣賞性,因其有“情”才能觸發人們情感上的共鳴。 《魚美人》的音樂相當成功,這與古雪夫對吳祖強、杜鳴心在作曲過程中所給予許多具體的幫助是分不開的。他要求音樂與舞蹈盡可能達到完美的結合與高度統一,既要保證音樂的完整性,又要照顧到舞蹈的連貫性。 《魚美人》公演后廣受好評,連續演出一個多月,場場座無虛席。1979年,中央芭蕾舞劇團將該劇改為芭蕾舞劇的形式再度上演,在國慶30周年獻禮演出中,獲創作和演出二等獎。之所以創作和復排《魚美人》,是為了探索創建中國體系的芭蕾學派和解決芭蕾民族化的問題。而芭蕾民族化問題的核心是要運用芭蕾特有的形式和手段去表現中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這就要在繼承古典芭蕾舞的表現手段和表現技巧的同時,又不脫離我國民族和民間傳統舞蹈文化的基礎。 因此,在復排過程中,編導在舞蹈手段的表現方法上作了具有創造性的嘗試,力圖繼承我國優秀的民族藝術傳統,廣泛吸收芭蕾以及東方舞和我國少數民族的舞蹈技巧,并根據內容和形象的需要加以溶化,使舞劇的舞蹈表現手段具有更加豐富的藝術表現力。這樣既保持和發揮了芭蕾舞的形式特點,又能使其富于中國的民族色彩和風格。如獵人的形象基本上取自戲曲舞蹈的身段,造型表現人物的英雄氣概,而魚美人的形象則選擇了古典舞和芭蕾的舞姿,雙臂在身后擺動表現“魚”的動律,綜合運用了“形象化”和“舞蹈化”,使魚美人的主題動作具有藝術色彩。全劇中五段雙人舞則有著古典芭蕾完整結構的形式,但也力求把古典芭蕾雙人舞固有的動作和程式與民族的舞蹈語匯,根據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風格。1994年,北京舞蹈學院在建院40周年之際,又重新改編排練演出了這部舞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