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舞-舞蹈簡介 雅美族人以漁為主,他們居住的臺灣蘭嶼是中國著名四大名嶼之一。獨具濃郁海洋特色的頭發舞是高山族雅美人的女子舞蹈,她們從小就留起一頭長長的秀發,頭發成為雅美人展示女性魅力和外在美的手段。平時,她們把瀑布般的長發梳成別具一格的“發髻”,盤于頭上。逢年過節或祭祀慶典,便將長而柔的秀發披放下來,作為她們舞蹈的特殊道具。雅美人生活在暖濕的海洋氣候和充足的陽光照射下,一個個體質健美,頭發烏黑。婦女們喜歡相聚月夜,赤足走到海灘上跳頭發舞。海島生活雖然艱苦,但歌舞給她們帶來愉悅與慰藉,古拙而激情的頭發舞,成為顯示她們青春活力的方式,甩起的長發猶如她們生命的火焰。
此舞表演時由十幾名婦女排成橫排,先散開長發,輕搖身體歌唱,然后相互緊挽雙臂,小臂屈于胸前,俯身將頭發甩到前面,邊歌邊進,直至發梢觸及地面。隨即微屈雙膝,仰頭用力將頭發甩起,使之與身體有瞬間的垂直,再甩至身后,披散開來。反復甩發歌舞直至盡興。此舞需要很好的體力才能表演自如。雅美少女體質強健,都有一頭烏黑秀美的長發,在美妙別致的表演中,更顯青春活力。
頭發舞-舞蹈起源 頭發舞是高山族原始舞蹈的遺存形式,記載多談表演形式,起源卻未見提及,中國外有關習俗中尋找到線索。如:居住在云南境內的佤族,其風俗與高山族近似。西盟地區的佤族過去也有獵頭的習俗,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仍在存放骷髏的“木鼓房”前進行歌舞祭祀活動。新屋落成后,全寨人前往歌舞祝賀;喪事中要圍著死者跳舞,并有數名婦女在木碓前,邊舂邊舞以悅死者。至今一些地區仍有“發舞”流傳等,說明雅美人和大陸關系之密切;高山族與佤族諸多風俗之相同,都源于古越人的海洋文化。可以推斷,雅美人發舞的起源與原始生產、巫術觀念有關;與中國文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頭發舞-舞蹈得名 雅美人生活在名為蘭嶼的海島上,暖濕的海洋氣候和充足的陽光照射下,雅美少女們體質健美,都有一頭烏黑的秀發,并喜歡赤足走路。明亮的月夜,她們來到寧靜的海邊,聚集在鋪滿卵石的海灘上跳“頭發舞”。
“頭發舞”,以甩擺頭發為表演特征得名,是蘭嶼雅美婦女傳統的舞蹈,據說“有祝愿父母長輩們健康長壽之意”。
頭發舞-表演形式 一,佤族:頭發舞原甩發比較單一,大多為前后甩,近年來已豐富為多種多樣的甩法,有前后甩、左右甩、轉甩、跪甩等。它瀟灑健美,較好地表現了佤族婦女豪放、爽朗的性格。
二,高山族:開始時,她們先站成橫排散開長發,輕搖身體歌唱,雙腳下卵石滑動的美妙之聲和歌聲交織在一起,充滿詩意;她們互相緊挽雙臂,俯身將長發甩至前面,邊歌邊進,直至發梢觸及地面后,隨即微屈雙膝,用力仰頭將頭發甩起,使它與身體有瞬間的垂直,再甩至身后披散開來,如是地甩頭發歌舞,直至盡興.。
頭發舞-舞蹈特點 頭發舞參加人數不限,有長發者便可。表演時婦女們先站成橫排散開長發,輕搖身體歌唱,她們互相緊挽雙臂,俯身將長發甩至前面,邊歌邊進,直至發梢觸及地面后,隨即微屈雙膝,用力仰頭將頭發甩起,使它與身體有瞬間的垂直,再甩至身后披散開來,如是地甩發歌舞。她們的上衣大都綴著各種小珠、瑪瑙、金屬片,腰部系圍裙,也是綴飾得閃閃發光,一身打扮與那飄蕩無羈、烏黑發亮的長發匹配更顯瀟灑、嫵媚動人。當獨特而有節奏的鼓樂奏響,三五成群的婦女遂將長發放下,緩緩晃動頭發,翩翩起舞。長發飄逸,宛若狂風中搖曳不止的柳絲,婀娜多姿,撩人心目。隨著樂曲旋律加快,只見婦女們時而腰部彎曲,時而身體舒展,長長的黑發像瀑布瀉落在大地。就這樣上下擺動,左右盤旋,拋前拋后,時起時伏,一直跳到精疲力盡為止。
“青絲長又長,奔放走天堂”,這句俚語既表達了高山族雅美人跳頭發舞的欣喜歡快心情,有機會到臺灣旅游、探親,可別忘了到蘭嶼去觀賞雅美姑娘柔軟美麗的黛發和熱情奔放的舞姿。
頭發舞-舞蹈演變
“發舞”可以和前述雅美男子的“杵舞”相媲美,同樣地顯示出她們是海洋文化主宰者的形象。過去,由于民俗禁忌,雅美人婦女白天不跳舞,她們“認為白天舞蹈被男人看到是一種恥辱”,所以多在月夜海灘上跳舞。現在“發舞”已發展成為表演性舞蹈,并經常在白天為旅游觀光者們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