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亞,安徽淮北人。中國當代著名編導家。中國東方歌舞團藝術總監、副團長。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北京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北京舞蹈學院教授。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副總導演、閉幕式執行總導演。

國家大劇院三周年的院慶大戲依然是原創,只為過這次不是京劇不是歌劇也不是話劇,是舞劇《馬可·波羅》,而且由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的總導演陳維亞擔綱總編導。
11月18日,陳維亞攜舞劇的男女主角及作曲張千一等主創亮相國家大劇院,詳細詮釋了他對于《馬可·波羅》的構想。
總編導陳維亞表示,舞劇《馬可·波羅》并非當年“游記”的復述,而將以一個現代青年化身“馬可·波羅”夢回古代中國的形式講述故事,因此,全劇在編排上將刻意避免以簡單“游記”進行串聯的模式,希望為舞蹈的創作留下了更大的藝術想象空間和發揮余地。在立意上,全劇也力圖傳達出中華民族自古所秉承和平與和諧的美好主題。

越是傳奇,藝術想象的空間越大
陳維亞是從廣州逃到北京的,亞運會的閉幕式還在緊張的籌備中,不到最后一分鐘就不會塵埃落定。他表示,開幕式的成功已經是過去式了,閉幕式也將用一種與以往任何運動會的閉幕式不同的方式呈現,喜慶、歡快是主旋律。
“《馬可·波羅》對于我非常重要。畢竟舞劇才是我們的追求。生產一出原創舞劇的念頭也很久了,只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物,最終大家選定了馬克波羅。對于馬可·波羅,爭議一直很大,有專家甚至認為這個人根本不存在,而且也沒有來過中國,但我們堅定地相信他來過,而且是中西交流的重要使者。這個人充滿了神秘、傳奇和浪漫,留下的想象空間也非常大,這樣的人物很有挑戰性,但留給我們進行藝術創作的空間非常大。”
這出舞劇主要以國內舞蹈藝術創作演出最杰出的團體東方演藝集團(原東方歌舞團)為演出班底,以此為標志,國家大劇院也與東方演藝集團建立了長遠的戰略合作關系。“東方演藝集團建團50多年,還從未演過舞劇。這次與國家大劇院的合作也算圓了我這個藝術總監的舞劇夢。”
舞劇《馬可·波羅》選擇了意大利斯卡拉歌劇院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米克·澤尼擔任男一號,那么這出舞劇如何將芭蕾舞與我們的民族舞蹈融合在一起呢?“我們這個舞劇并沒有想限定在古典舞劇、芭蕾舞劇或現代舞劇的某個范疇,只要塑造人物需要,什么舞蹈都可以采用,重要的是通過舞蹈語言來詮釋人物的發展,可以說該劇將是多種舞蹈語匯的交融,是一部非常特別的作品。”

不是我們想呈現什么,而是呈現別人眼里看到的
陳維亞將在《馬可·波羅》中沿用亞運會“水上絲綢之路”的概念,“這兩個創作完全不同,但也有著某種內在聯系,亞運會開幕式是一艘大船走出去,而《馬可·波羅》則是乘著大船走進來,這一來一去正是交流,正是溝通,正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與對話。”
一百分鐘的時間,將如何讓觀眾既感受到中國文化的輝煌,又能體會到人物的浪漫與傳奇?“故事很重要,要豐滿,人物性格和矛盾沖突要突出。但視覺沖擊也是要追求的,畢竟舞劇也是視覺藝術。”
在馬克波羅最著名的游記中,居然從未提到長城、茶葉等非常有中國特色的東西,這也是專家懷疑他沒有到過中國的原因之一。那么在這出想要呈現中國當時文化的舞劇中陳維亞會選擇哪些新的元素呢?“重要的不是我們想要呈現怎樣的東西,而是要考慮馬可波羅在中國之行中,通過自己的眼看到了怎樣的中國,通過自己的手觸摸到了怎樣的中國,以及他的心感受到了怎樣的中國。通常的那些已經用得太多的所謂中國元素是不會用的。我會第一次在舞臺上呈現中醫、針灸,呈現中國的飲食,比如拉面,據說意大利的匹薩就是馬克波羅從中國帶回去的,當然也會呈現如夢如幻的江南水鄉,呈現馬克波羅游記中寫到的揚州、蘇州、杭州,這些城市不同的建筑風格會打破舞臺的平面感立體起來。”
“這出舞劇顯示了國家大劇院一貫倡導的國際合作、強強合作,燈光設計來自俄羅斯的馬林斯基劇院,男主角是意大利的,我們是想讓這出舞劇成為中國舞蹈的宣言,走出中國,走到意大利,走到世界各地,因此就象亞運會的開幕式一樣,一定會追求舞不驚人死不休,不到12月22日最后演出,也許一直在修改中。”
在音樂創作方面,作曲張千一表示:“全劇音樂創作的核心是要打動人心,我采用了多元化的手法進行創作,根據劇情和時代背景,《馬可·波羅》的配樂將融合歐洲西洋音樂、元代宮廷音樂、蒙古民族音樂、江南民間音樂四種風格。”音樂的創作早在今年6月就已經開始,其中既有表現美好愛情的浪漫委婉之音,又有寫意戰爭場面的雄渾壯闊之聲。
在視覺形象方面,舞美設計兼服裝設計高廣健將力圖棄繁從簡,同時運用多媒體等先進舞臺技術打造一個唯美、浪漫的東方古國。“因為整部舞劇都是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所以在視覺上能夠有較大的發揮空間,而不必太過拘泥于史實,我希望建筑一個夢一樣、謎一樣的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