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國家芭蕾舞團將在國家大劇院演出芭蕾舞劇《堂吉訶德》和現代芭蕾晚會《移動空間》。昨天,舞團藝術總監特德·布蘭德森帶領《堂吉訶德》的主演與記者見面,布蘭德森告訴記者:“我們演出的《堂吉訶德》是復古140年以前的版本,而劇中扮演堂吉訶德和桑丘的演員是兩個不會舞蹈的戲劇演員,這也是我們的一次嘗試。” 布蘭德森還談到與國家大劇院合作的緣由:“過去我們與中央芭蕾舞團在其他劇目上就有過合作,這次的合作也就順理成章了,《堂吉訶德》的舞美設計就是中國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舞美設計師。因為是復制140年前的版本,因此我們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考證,力求還原當年情景。而我們的另一臺晚會則是現代作品的集萃。其中,法國編導本杰明·米派德創作的《聯·動》是剛剛首演的,是一部大制作的現代芭蕾作品,而《移動空間》將通過燈光的變換表現演員在不同環境下的舞蹈,為這個節目創作音樂的作曲家幾天前剛剛去世,這次演出也將是紀念這位作曲家的演出。” 今年2月,荷蘭國家芭蕾舞團剛剛參與了香港藝術節,獲得了很好的反響。這次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相較于香港的演出規模更大、劇目也更為豐富。據悉,在國家大劇院的牽線搭橋之下,荷蘭國家芭蕾舞團在演出之外還將為北京某現代舞團者帶來一場大師課。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將為舞劇《堂吉訶德》擔任伴奏。 據了解,荷蘭芭蕾舞團的這一版本的《堂吉訶德》由世界著名編舞大師羅曼斯基親自“操刀”,并進行了“考古”式的創作,他一頭扎進哈佛大學圖書館的藏書中,求助于那些因戰亂而流失到美國的珍貴俄羅斯文物,在完整舞譜早已失傳的情況下,從早年的工作記錄、節目冊、報紙評論中尋找蛛絲馬跡。羅曼斯基說:“這是一部140年前的作品,今天我們看到的版本是每一代人對其進行改編的結果,想要知道作品真正的原貌非常之難,但我還是懷著對傳統的敬畏,運用了所有我能找到的信息去最大限度地進行還原。”這個“復古版”《堂吉訶德》在今年2月首演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世界權威的《歐洲舞蹈》雜志稱其“節奏緊湊,情節讓人信服,舞蹈令人陶醉,一切應有盡有”。而在荷蘭的演出中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40%來觀看這部作品的觀眾都是第一次走進劇場看芭蕾,并有相當數量的觀眾都是全家老小一起來觀看的。 相比復古的《堂吉訶德》,一臺含有四個小節目的現代舞晚會《移動空間》則是荷蘭國際芭蕾舞團最為拿手的,著名編舞大師范·曼內的《移動空間》和《鋼琴柔板》今年在香港藝術節演出時好評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