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炙手可熱的現(xiàn)代舞編導(dǎo)阿庫·漢姆與中國合作的作品《相聚》劇組抵達北京,8位演員齊齊亮相。這可以說是2008年1月阿庫·漢姆與中央芭蕾舞團合作該劇并在北京首演后的一次圓夢之旅,在經(jīng)歷了兩年100多個城市的巡演后,回到它首演的地方說“再見”,該劇將不再上演。 《相聚》兩年前在京首演時就獲得廣泛好評。全劇由8位來自西班牙、印度、中國、韓國、南非、斯洛伐克等不同國家,擁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的演員講述一個尋找家和溫暖的故事。 如今,由于團內(nèi)演出任務(wù)緊張,中芭的4位演員在經(jīng)歷了9個月的巡演后都已退出。改由韓國的3位演員和臺北的吳承芳來接替她們。此次來京的演員都表示,其實《相聚》劇組和巡演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相聚”的故事。大家從不同的地方來,要到不同的地方去,相聚的短暫時間里分享著各自的人生故事,而心中的家也變得越來越溫暖。 正如演員們所說,“我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跳舞,并在世界各地的飛機場輾轉(zhuǎn),巡演過程就像一個與各民族國家人們相互理解和交融的旅程,充滿了爭執(zhí)、情感、愛恨 這本身就是一個真實版的《相聚》?!倍?a href="http://www.qihuys166.com/"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舞蹈最后,拿出手機打電話給媽媽的西班牙舞者伊拉麗 艾圭德 法洛(Eulalia Ayguade Farro)也坦言,自己常常在演出中剛喊出一聲“媽媽”就哭了,并不是什么表演技巧,而是自己真的想家了。 阿庫漢姆
《相聚》講述一個“家”的故事 《相聚》(Bahok)源自孟加拉語,意為不同國度和民族的人們走到一起。有著孟加拉血統(tǒng)的英國編舞家阿庫 漢姆將《相聚》的發(fā)生地安排在了一個國際化的過境區(qū) 飛機場候機室。各懷心事的人們在這里相遇,交流彼此的思想,分享他們“隨身攜帶的一切”:他們的經(jīng)歷、他們對于家園的回憶以及促進他們不斷進步的夢想和渴望。全劇分為空氣、水、火、土地等幾個部分,其中,中芭的4位演員參與創(chuàng)作的“水邊梳妝”最為驚艷。 “作品的靈感源于家,家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么?有時候我們離開家恰恰是為了記住家。這個作品講述的就是離家外出的旅途。有一個英國作家曾說過,對于跋涉者來說,家不是一個地址,而是隨身攜帶的東西。我認為,我們都攜帶著自己的傳統(tǒng)和歷史,都攜帶著家,攜帶著關(guān)于家的記憶?!卑?漢姆2年前初創(chuàng)這部作品時曾如此表示。 《相聚》八位主演來著世界各地 5月14日、15日,由“英國21世紀現(xiàn)代舞壇第一傳奇”阿庫·漢姆(Akram Khan)創(chuàng)作的舞蹈劇《相聚》,將在梅蘭芳大劇院做全球告別演出。在前日舉行的見面會上舞團負責(zé)人表示,之所以選擇北京作為終點站,是“要回到《相聚》的出生地”。而記者也獲悉,阿庫·漢姆希望下一步跟中國的藝術(shù)家合作,很有可能會跟張曼玉合作。
謝幕演出動用多國演員 前日下午,八位《相聚》的舞者與媒體見面。與兩年前在京首演時的陣容相比,當時“借用”的兩位中央芭蕾舞團演員,已由新人代替,其中包括了劇組唯一的華人舞者、去年加入的臺灣女孩吳承芳。在儼然“聯(lián)合國”般的陣容中,有印度、韓國,也有西班牙和斯洛伐克的年輕人。 《相聚》巡演經(jīng)理克里斯蒂娜介紹,《相聚》自在京首演迄今,已在全球巡演100多場。舞蹈的素材則一直在變化,比如首演時的“火車站候車室”場景,已換成了“機場候機大廳”內(nèi)。
計劃與中國藝術(shù)家合作 阿庫曾這樣形容創(chuàng)作《相聚》的動機:“人的身體永遠不可能是中立的,一定有某些文化、政治上的傾向”。因而他集中了彼此陌生的舞者,將他們各自在現(xiàn)實中的接觸帶入舞蹈中,并在臺上創(chuàng)造“不同個體的文化”。 阿庫·漢姆去年曾與法國影星朱莉葉·比諾什搭檔來京演出舞蹈劇場。主辦方“云漢文化”負責(zé)人崔洋透露,阿庫有計劃將“跨界”合作帶到中國,張曼玉、作曲家譚盾、造型藝術(shù)家葉錦添都有與其合作的可能性。
■ 舞蹈解讀 據(jù)介紹,“相聚”意為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們走到一起。演出中有著不同文化傳統(tǒng)和舞蹈背景的演員們在一個國際機場候機樓中相遇,努力交流彼此的思想,分享他們的經(jīng)歷、對于家園的回憶以及夢想和渴望。該劇并不像很多舞蹈那樣晦澀,其中一段雙人舞尤其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