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編創猶如舞蹈藝術皇冠上的一顆光彩奪目而又難以采擷的明珠, 一旦成功, 就會顯示出耀眼的藝術光芒, 有的甚至成為流芳百世的經典作品。 一、舞蹈編創的情緒渲染性 藝術總是圍繞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力來進行創作的, 舞蹈藝術就其本質而言, 所要表現的依然是對于生命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舞蹈的特性就是運用有節奏的身體動作來實現一種理解生命的活動。舞蹈者在狂熱的情緒中, 把自己各種高超的技能, 跳躍、旋轉、飛快踢踏, 凝聚成身體的造型。這種以四肢和體態變化作形式的藝術類型, 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比其它藝術更盡意自如地體現表演主體的欲望和要求, 這也是舞蹈藝術的得天獨厚之處。在舞蹈表演的舞臺上, 編創者是通過舞蹈演員來實現自己的情感訴求的, 舞蹈演員則是運用自己的形體表演來宣泄和抒發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舞蹈創編有很強的實戰性 一個好的舞蹈編排者, 自己首先要會跳舞, 要學習舞蹈方面的有關知識和排練方法, 熟悉舞蹈藝術的特點、規律、動作及其風格特點, 當然還要了解和熟悉人體運動的各種自然規律和法則。記得我在編排雙人舞《兵哥哥》時, 采用了民族和現代的手法, 體現出現代人的情感和愛情, 集中表現了一對年輕人向往和平、幸福的理想以及對善良、聰慧、美麗的審美追求。其中以多次高難度的托舉動作, 襯托出舞蹈的高潮。舞蹈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綜合藝術, 它的內容、情節具有一定的文學性與戲劇性。它的動作、節奏、造型、構圖等含有豐富的音樂性和雕塑性。例如《母親》, 演出時突出的特點是始終躬著腰表演的, 這個典型動作的特征十分鮮明和獨特, 充分表現了“這一個”母親年邁的生理形象, 同時也體現了勞動婦女負荷生活重擔的社會屬性和勤勞奉獻的精神面貌。還有舞蹈《花木蘭》中集威武戰士和賢淑少女于一身的花木蘭的典型動作, 時而英資勃發, 勇猛剛毅, 時而嫵媚婀娜, 活潑調皮, 木蘭這樣的典型動作決不出現在穆桂英或林黛玉以及其它的形象表演中。 三、舞蹈編創特別強調意境 舞蹈的意境是舞蹈作品描繪生活圖景和表現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舞蹈作為表現性藝術和其表現上的虛擬性特征, 決定了舞蹈要通過意境來感染觀眾, 從而完成表情達意的目的。我國一代舞蹈宗師吳曉邦同志把這種舞蹈審美而實現的過程的規律歸納為“形—意—情”, 然而, 從“形”到“意”是離不開觀眾的想象和聯想的。在舞蹈欣賞中, 觀眾想象和聯想越多, 意境就越深, 他所受感染也就越大, 舞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來自于舞蹈演員相對完美的基本素質和精湛的、富有創造性的藝術表演力, 演員的表演是處在觀眾的高度注意之中, 他的舉手投足, 一顰一笑都直接關系到舞蹈演出的效果。 舞劇《邊城》, 是湖南省歌舞劇院根據已故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小說創作的。這部小說人物少, 故事簡單, 加上美的情感和美的色彩, 特別適合舞劇這種表現形式。 首先在結構上, 編導們把原本不復雜的小說又作了最簡潔的提煉, 使之既體現了原著的風貌, 又集中展示了翠翠、儺送、天保、爺爺四人之間的感情糾葛及各自的命運歸宿, 形成了無場景、散文詩般的結構。舞劇《邊城》從劇本結構, 編舞技法, 作曲手法以及舞美設計都作了大膽嘗試和探索。尤其在結構上, 擺脫了通常用的多場結構法, 采用散文詩般無場次樂章式板塊結構,追求整體均衡和交響效果, 把翠翠、老船夫、儺送、天保各人的哀樂, 濃縮在特定的環境和音樂氛圍中, 通過獨舞, 雙人舞, 群舞的有機銜接和轉換, 陪襯與交織, 展示出原始、樸素、秀美、荒蠻種種的形神與風姿, 展示人物命運的悲歡離合。 其次在舞蹈設計上編導們也別具匠心。舞劇的主體是舞蹈, 而舞蹈是一種軀體藝術, 主要通過演員的軀體動作, 娛悅觀眾, 因此, 舞劇與小說的表達方式大不相同, 它不能容納眾多的人物和復雜的情節, 加之, 小說《邊城》也沒有明朗的對立面可貫穿。他的矛盾不是好人壞人, 善與惡的斗爭, 而是人類美好心靈和說不清, 道不明的一種情感沖撞, 天保發現儺送也喜歡翠翠后他不能找儺送決斗, 或使陰謀詭計奪取翠翠, 只能一走了之, 而儺送又把天保的死看成是自己造成的, 自感無法面對翠翠, 也只能出走, 爺爺因兩兄弟一死一走以至精神崩潰, 撒手人間, 讓一個清純無辜的翠翠孤獨地承受悲慘命運的重任。獨特的內容決定了舞劇的舞蹈形式, 編導必須從上述四人的情感糾葛中提取幾個最能表現小說風貌和人物精神的片段, 加以編排鋪陳。而舞劇《邊城》在這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