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盛宴難掩藝術蒼白
——“荷花獎”評委會主任談舞劇創作的不良傾向
擔任本屆“荷花獎”舞劇·舞蹈詩比賽評委會主任的中國舞協駐會副主席馮雙白,昨天在評點參賽劇目時認為:這次決賽體現了國內舞劇和舞蹈詩優秀作品貼近觀眾、貼近市場和深度挖掘人性的特點。由于目前舞蹈創作存在著追求“政績”、追求“奢華”和追求“象牙塔”的傾向,所以,強調這些特點有著重要意義。
曇花一現 造成浪費
據介紹,從第一部舞劇《罌粟花》由吳曉邦于上世紀30年代在上海完成起,解放前的10年間,共誕生了8部舞劇;1949年至1979年,國內上演了100部舞劇;而從1979年到2009年,已先后有320部舞劇問世。國內舞劇創作的空前繁榮,滿足了觀眾對文化的需求。但是,數量的大幅度增加,并不意味著這些舞劇都是佳作。馮雙白說,有的舞劇盯著為獲獎而創作,獎項到手之后在政績簿上添了一筆,就被“刀槍入庫”。顯然,不少舞劇熱鬧一陣就無聲無息,曇花一現的現象導致了藝術生產力的極大浪費。他認為,參加本屆比賽的《天邊的紅云》《牡丹亭》等作品,反復演出、幾經修改,有的已經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市場效益,值得提倡和鼓勵。
競相“燒錢” 攀比成風
追求“奢華”的傾向,導致不少演出團體在舞劇創作時競相“燒錢”,“你投入800萬,我花上1000萬”的攀比風已越刮越烈。馮雙白指出,藝術作品需要感動人,但是許多舞劇只是為了打造一臺“視覺盛宴”,豪華的舞美燈光掩蓋了藝術的蒼白無力,高成本制作也很難具有市場生存能力。他說,進入本屆“荷花獎”決賽的舞蹈詩《震撼》,雖然在舞蹈編排上還有不足,但敢于從“汶川大地震”這樣的現實生活中取材,在滬演出過程中,許多觀眾受到舞蹈表演的情感沖擊而淚水盈眶;貴州的《天蟬地儺》、內蒙古的《草原記憶》等作品,盡管舞臺制作并不豪華,卻堅持了以情感人的創作原則,因此,同樣獲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本報記者楊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