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03年屬于《云南映象》,那么2009年則屬于《云南的響聲》,這兩部擲地有聲的舞臺經(jīng)典背后,都跳動著舞蹈家楊麗萍的曼妙身影。而在她激情洋溢的舞步之下,則是民族文化大省云南近年來鋪設的一條堅實、迷人的文化產(chǎn)業(yè)之路。 ;“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不用擔心市場。”楊麗萍說,眉宇間的申請比之當年創(chuàng)作《云南映象》時抵押房子、砸鍋賣鐵的“悲壯”已是天淵之別,2009年的新作《云南的響聲》動靜甚大:5月7日昆明首演,5月15日登陸蕭山,隨后拉開50場全國巡演的大幕。
《云南的響聲》還在創(chuàng)意階段就組建了“云南的響聲文化傳播公司”,啟動資金達200多萬元,最終投資約400萬元,演員是《云南映象》的原班人馬。《云南的響聲》尚在排練期間就有多家演出公司覬覦演出代理權,最終勝出的是北京保利希肯,他們以每場約15萬元的價格預訂了《云南的響聲》的全國巡演。如今,《云南的響聲》早已實現(xiàn)盈利,即使如貴陽這樣《云南映象》不敢涉足的地方也連演3場。 “《云南的響聲》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我們的團隊已經(jīng)形成品牌。這部作品仍然具有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與民族風格,我們用最原始的聲音和肢體語言,對現(xiàn)代人的心靈發(fā)起沖擊。在蕭山,觀眾評價我們演員的笑容像陽光一樣明凈。”楊麗萍說。 回頭審視2003年的《云南映象》,楊麗萍似乎在描述一個業(yè)已長大成人的孩子,令她牽腸掛肚,卻不再錐心刺骨,“我們把很多行將消失的民族民間技藝發(fā)掘出來,進行新的包裝――你必須讓它有勁啊,你比如紅河哈尼族的跺腳、拍掌,現(xiàn)實中軟綿綿的,你得讓它格外有力,觀眾才愛看。” 《云南映象》的成功源于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非凡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甫一問世就斬獲第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5項金獎,迄今已走過美國、日本,所到之處好評如潮,其舞臺震撼至今不絕。楊麗萍坦言,創(chuàng)作《云南映象》只想圓一個夢:把云南故土最美最純粹的舞蹈展示并保留下來。但意外的是,她的想法與云南力推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思路不謀而合,在克服了草創(chuàng)期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之后,《云南映象》成功演出,迅速成為云南文化的重要標志,繼而催生了大理的《蝴蝶之夢》,麗江的《印象麗江》《麗水金沙》、西雙版納的《勐巴拉那西》等一批極富云南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