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韓國,對周圍的一切都還保持著強烈的新鮮感,同樣也伴隨著陌生感,談起對這里的印象也只是淺淺的而已,倒是5月底在韓國觀看的一場中國民族歌舞劇《女兒風流》,讓我印象頗深。 遼寧歌舞團訪韓演出 記得那晚趕到韓國城南藝術中心大劇場時演出已經開始,第一幕即將結束才被放進劇場,哪知一開門便是一陣如潮的掌聲,放眼望去更可謂座無虛席,抬頭一看,舞臺上絢麗的場景立即吸引住了我。在國內的日子偶爾會去看看話劇和現場音樂會,可是到現場觀看歌舞劇表演的機會并不多,特別是這一類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出。 遼寧歌舞團訪韓演出 由遼寧歌舞團精心打造的民族音樂藝術精品《女兒風流》,旨在展現中華女子的柔美、勤勞,用豐富的舞臺語言,展現了一幅生動多情的女兒畫卷。全劇由“序曲”、“女兒嬌”、“女兒勤”、“女兒情”、“女兒頌”“終曲”六個單元組成,融中國各地有代表性的民樂、舞蹈、雜技、古典服飾表演為一體,采用了“女子樂舞”的表演形式,一改室內音樂會的靜態表演模式,20余首耳熟能詳的中國傳統經典曲目悅耳動聽,經過精心改編,讓樂工邊舞邊奏,甚至“邊飛邊奏”,融入了更多高科技的元素,在服裝、道具、化妝、燈光、音響、舞美各個方面,都在保持其民族性、經典性、傳統性的同時,加入了更多的現代元素。 遼寧歌舞團訪韓演出 根據琵琶獨奏曲《彝族舞曲》改編的琵琶與舞蹈《彝舞婷婷》;根據古箏曲《出水蓮》改編的箏與舞蹈《纖纖出水蓮》;根據琵琶古曲《陽春白雪》改編的竹笛與舞蹈《灼灼陽春夢》等節目引起臺下掌聲雷動,看到祖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在異國他鄉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我被深深地感動了,也體會到傳統文化藝術只有在不斷的合理改造和創新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同時,像音樂,舞蹈和美術這些藝術形式,可以神奇地傳遞各種訊息,就如同無聲的語言一般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過程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即使語言不相通的人們走到一起,也可以通過一段或輕快或悲傷的旋律,感受和溝通彼此的情感。 遼寧歌舞團訪韓演出 說到這里,讓我不禁想起了幾年前在北京海淀劇場觀看過的一場韓國“亂打”的演出。“亂打”是“四物打擊樂”旋律為素材創作的韓國傳統農樂與西方表演形式接軌的一部作品。該演出運用了極具特色的韓國傳統農樂韻律和節奏,以廚房的空間作為舞臺,同時增加許多戲劇表演的元素,把觀眾從語言的障礙中徹底解放出來,讓任何觀眾都可以輕松自在地樂在其中。據悉,“亂打”自1997年公演以來,上座率一直很高,不僅在韓國成立了專門的“亂打”劇場,還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這樣的一個聯想或許不夠恰當,但是同樣是在將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表現手法相結合,改良創新,走出國門,讓世界上更多的人們了解具有國家和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的角度上來講,可以說兩者還是有些異曲同工之妙的。隨著全球化腳步的加快,我們要放眼世界,世界也渴望了解我們,文化傳播的力量顯得愈發重要起來。 我期待著,期待著中國更多的優秀藝術形式和作品為越來越多的各國觀眾所了解和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