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長寧之夜·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舞蹈詩大賽”在有著濃郁江南水鄉風格的舞劇《舞臺姐妹》的精彩表演中圓滿落幕。
經過一周的激烈角逐,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的《牡丹亭》獲得舞劇組金獎,《天蟬地儺》、《草原記憶》獲得銀獎,《花樣年華》、《月上賀蘭》、《夢紅樓》獲得銅獎;由上海歌舞團、上海東方青春舞蹈團、前線文工團聯合出品的《天邊的紅云》獲得舞蹈詩組金獎,《我們的天空》、《震撼》獲得銀獎,《傈僳人》、《鶴鳴湖》、《重彩·瓦山》獲得銅獎。
舞劇表演金獎由《牡丹亭》的演員胡琴心和《天蟬地儺》的演員趙梁獲得,表演銀獎由《花樣年華》的演員吳虎生獲得,表演銅獎由《牡丹亭》的演員許鵬、《花樣年華》的演員季萍萍、《月上賀蘭》的演員王磊獲得;舞蹈詩表演金獎由排演《我們的天空》的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和排演《天邊的紅云》的上海歌舞團、上海東方青春舞蹈團、前線文工團獲得,表演銀獎由排演《震撼》的四川音樂學院舞蹈系獲得,表演銅獎由排演《傈僳人》的云南怒江傈僳自治州民族歌舞團、排演《鶴鳴湖》的大慶歌舞劇院和排演《重彩·瓦山》的云南藝術學院文化學院、滄源佤族自治縣阿佤山歌舞團、云南省舞蹈家協會、滄源縣黑旋風旅游藝術團獲得。
《天邊的紅云》、《天蟬地儺》、《牡丹亭》、《我們的天空》、《鶴鳴湖》、《鶴鳴湖》的編導獲得最佳編導獎。
本屆“荷花獎”舞劇舞蹈詩比賽由上海市文聯、長寧區政府、上海文廣集團、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等承辦,各單位調動各自的資源,從資金籌措、媒體宣傳、劇場調度、比賽接待、票務運營等方面通力協作,發揮協同綜合優勢,讓上海舞蹈愛好者和廣大觀眾一睹中國近年來舞劇舞蹈詩藝術發展的最新成果。
長寧區政府首次參與全國舞蹈賽事的承辦工作,意在以此整合區域文化資源,打造上海虹橋國際舞蹈藝術中心,使虹橋地區成為集舞蹈賽事、演出、培訓為一體的國際舞蹈藝術集聚區,把長寧區建設成為具有濃郁文化氛圍的、宜商宜居的現代化國際城區,成為面向長三角、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文化窗口。
上海文廣集團和文廣演藝集團利用旗下豐富的廣播、電視、報刊和演藝項目組織等資源,及時、生動、全面地報道賽事情況,推廣宣傳賽事品牌,精心組織比賽演出,使舞蹈比賽成為推動上海舞蹈事業和產業的重要抓手。
中國舞蹈“荷花獎”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立項的國家級常設性獎項,是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的中國舞蹈藝術專業評比的最高獎項。
自1997年創建以來,“荷花獎”已成為標志中國專業舞蹈藝術最高成就的專家獎項。“荷花獎”舞劇舞蹈詩比賽始于2000年,迄今已成功舉辦了3屆,涌現出《媽勒訪天邊》、《閃閃的紅星》、《霸王別姬》、《云南映象》、《風中少林》等一批優秀舞劇作品。
“荷花獎”舞劇舞蹈詩大賽與上海頗有緣分,在前3屆比賽中,有兩屆都與上海這座城市相聯系。從本屆開始,“荷花獎”組委會決定將第七屆、第八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的舞劇舞蹈詩比賽連續在上海舉辦。這樣的決定不僅是機緣的巧合,而是暗含著某種深層的必然。上海堪稱中國舞劇的大本營,20世紀30年代,黎錦輝的兒童歌舞劇就誕生在這里;1939年,中國新舞蹈藝術的先驅吳曉邦的《罌粟花》也誕生在這里,它是現當代意義上中國的第一部舞劇。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上海的舞蹈藝術家們又推出了《小刀會》、《白毛女》等經典舞劇作品。改革開放初期的七八十年代,上海再一次領時代風氣之先,成為中國舞劇藝術創作最活躍的城市,曾先后推出過《奔月》等一批在當時頗有影響的舞劇作品,形成了以舒巧、應萼定等為代表的上海舞劇創作群體,他們的探索曾對我國舞劇創作產生過持久影響。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們能夠感受到,以上海歌舞團、上海東方青春舞蹈團、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歌劇舞劇院等為基地,新一輪舞劇創作的潮汐正在這里涌動。因此,“荷花獎”舞劇舞蹈詩比賽落戶上海,是舞劇藝術與上海這座城市的美滿聯姻,這既能提升上海這座國際文化都市的文化生活品質,同時也將為舞劇藝術發展開創一個雙贏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