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日,原生態歌舞樂《藏謎》走進武漢,這是它2008年的第一站,也是它第二次來到江城。火爆如昔,熱情如昔,演出現場座無虛席,觀眾熱烈的掌聲使《藏謎》幾度謝幕。然而,幕后卻傳來幾聲嘆息:觀眾是沖著楊麗萍來的,四川兩個字在大眾眼中很“模糊”。 這嘆息震動著我們:“四川造”難道只能為別人做“嫁衣”? 郁悶:“四川造”貼上別人標簽 昨晚,武漢琴臺大劇院,《藏謎》一票難求。“要在武漢演3場,出票率達到了100%。”作為運營方,省錦城藝術宮副總經理彭家攀告訴記者,他們一點都不愁市場,因為觀眾太喜歡楊麗萍了。 不過,興奮之余,劇組人員又有一種郁悶的情緒。“策劃是四川的,錢是四川出的,演員班底是四川的,但觀眾只記得了楊麗萍。” 《藏謎》全國巡演運營總監張建剛直言,在武漢、上海、寧波等地,就連成都,《藏謎》所到之處都被稱為“楊麗萍第二部作品”。記者在調查四川觀眾時,不少人對記者說:“之所以掏腰包進劇場看了《藏謎》,因為有楊麗萍的舞蹈。” 張建剛坦言,楊麗萍是他們在營銷推廣中最重要的“火力點”之一。理由很簡單:“楊麗萍有知名度,有票房號召力,要打四川這張牌,也必須借楊麗萍的"力"。” “借船出海”是《藏謎》最初的思路,況且作品本身也需要楊麗萍來提煉。但是,“出海”之后,《藏謎》如何叫響四川的名號,卻成了一道難題。 “《藏謎》如何讓觀眾從關注楊麗萍轉到關注四川歌舞上來?”業內人士介紹,請張藝謀打造出《印象劉三姐》,也許最開始吸引觀眾的是張藝謀的名氣,但現在更多觀眾已知道《印象劉三姐》是廣西的品牌,沒有廣西的旅游文化積淀,就不可能有張藝謀這個“巧婦”。《藏謎》能否從中取經,找到先“借船出海”再自身出名的有效路徑? 思索:像包裝《云南映像》一樣包裝《藏謎》 “很多人把《藏謎》與《云南映像》比,其實更多的是要學。”有關人士告訴記者,《云南映像》不僅有楊麗萍,還有成功的商業策劃和包裝。 在《云南映像》中,“無形之手”的包裝、策劃和吆喝十分到位。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云南在財政、稅收、工商、融資、土地、人才、社會保障等方面,對文化企業實行一系列優惠政策。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專門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資金和文藝創作基金,專項資金每年有3000多萬元,應屬全國第一。因此,很快看到了云南從“自主辦文化”變為現在的“扶持辦文化”,也就是政府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讓文化企業自主生存和發展。正如《云南映像》策劃人荊林所說:《云南映像》的成功操作,讓他們看到了文化企業、尤其是民營文化企業的生存空間日趨擴大,政策環境漸好,產業前景令人振奮。 而單就《云南映像》來說,楊麗萍本身就是一個最具號召力的品牌。此外,利用云南文化和旅游這兩個孿生相伴的優勢資源,《云南映像》立足于在杭州、上海、北京等旅游城市進行定點演出,甚至提出組建《云南映像》集團公司的設想,用這個品牌開發DVD、煙、酒、茶、紀念品等衍生產品,形成產業鏈條。并且,云南省政府乘勢出資推出了《云南映像》姐妹篇《云嶺天籟》,以成功塑造“彩云之南”的文化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