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由一個機構“統一”招生的四川舞蹈藝術考級,變為兩個機構競爭市場,再加上省外考級機構的進入,今年四川舞蹈考級出現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本報記者張玨娟鐘振宇實習生陳蕾宇 四川省藝術水平(舞蹈)考級已近尾聲,截至日前,全省參加舞蹈考級的考生近3萬余人。今年市場大得“不平靜”。 【現狀】 考生多,競爭更激烈 1993年,藝術考級走出成都,在綿陽、樂山等市州設置考點,幾乎覆蓋全川。據一直參與藝術考級工作的省音協副主席張文治介紹,考生連續幾年都以57%的速度遞增。2006年,僅成都市就從2005年的10027人增加到14610 人。而全省舞蹈考級人數則近3萬人。 年初,省舞蹈家協會拿到了文化部認可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資格證書”,意味著曾經聯合考試的四川藝術職業學院與省舞蹈家協會今年都可以單獨招生、單獨考試。機構分開考后,成都考生依然突破15000人。 【調查】 婆婆多了,市場難平衡 舞蹈考級機構由“一”變“二”,各考級站很難適應。記者調查幾大典型 城市發現,包括成都在內的眾多考級 點都蘊藏著“暗戰”,考生是考級機構爭奪的焦點。 樂山:有利可圖,都來“搶”考生8月,是藝術考級的高峰,聲樂、舞蹈、美術等都在樂山設點。坐在辦公室里的樂山市文化館館長陳一華的心情卻像悶熱的夏天一樣煩躁:“難啊!你說我們把考生往哪個機構送?”他告訴記者,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省舞蹈家協會、省外考級機構都到當地來“搶”考生。 “說穿了就是利益問題。”陳一華直言,報考舞蹈中段每人收取五六十元報名費,舞蹈高段每人七八十元,除了證書費、評委費、監考費等費用外,還有部分經費空間。樂山市文化館書記彭強說,剩余經費以前都作為再發展基金,用于開展群眾舞蹈培訓或辦教師培訓班。但今年,卻成了某些機構拉考生的“誘餌”。 除了四川機構“內訌”外,外省有資質的考級機構也來“湊熱鬧”。某省外機構在樂山委托了一家民營公司承擔藝術考級,由該公司代為招生,省外評委再過來考試。陳一華不無擔心:“報名費畢竟有限,如果考生不多,支付費用超過考試成本,虧損誰來補貼?” 內江:一塊“招牌”下,競爭有序舞蹈考級,在內江依然競爭激烈。為了避免“窩里斗”,年初,受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委托的內江市文化館和內江市舞蹈家協會達成協議:雙方不得相互詆毀,要相互協作,維護內江文化事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7月開始,全市的報名在市文化館舉行,舞蹈家協會的舞蹈老師所辦的各類培訓班的學生,在文化館報名時,則注明是舞蹈家協會組織的考生。由于填寫了“備注”,考生數量、考試等級等都在舞蹈家協會有備案登記,最終盤點收入分配時,扣除舞蹈家協會名額后就是文化館系統的收入。 “內江嘗試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推動形成有序的市場。”內江市舞蹈家協會主席高勇告訴記者,今年舞協機構有500多考生,省藝術職業學院機構也有500多人。 成都:“暗戰”引發權威遭質疑 成都歷來是藝術考級的市場中心,今年也不例外。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成都市僅舞蹈考級就有1萬多考生。而成都舞蹈考級市場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省內兩家機構―――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和省舞蹈家協會。 7月18日,經過前期招生的兩家考級機構幾乎同時開考,幾大考點場面熱鬧,但質疑隨之而來,全省具備“考官資格”的評委僅幾十人,近20個考 點同時“開工”,“哪里有那么多評委?如何保證考級的水平和權威?” 【專家建言】 盡快成立藝術考級監管機構 有市場就有競爭,但目前適應這種競爭格局的配套機構還不完善,市場缺乏監管機構來監控、調查、處罰市場違規現象,使惡性競爭不能及時、有效得到遏制。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張文治認為,考級機構首先應該明確考級的目的,不能一味追求利益,應該多考慮其所擔負的推動群眾文化發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的社會責任。舞蹈考級評委胡啟征認為,應該成立“四川考級”中心,分別對市場開發、評委管理、資格審查等進行細化管理,避免惡性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