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單位:上海交響樂團 音樂會曲目介紹 《火把節》:創作于1963年,2003年修改,同年隨上海交響樂團赴美國11城市巡演廣受好評,演奏長度8分鐘。選自風俗性交響套曲《云南音詩》,是中國著名作曲家王西麟采用云南少數民族民間音調用交響手法寫成。全曲有四個樂章,《火把節》是其中的第四樂章。火把節是云南少數民族的喜慶節日之一,表現身穿盛裝的男女青年載歌載舞的情景。現在演的《火把節》穿插三種不同性格的舞蹈主題:有矯健剛勁的男子舞蹈,婀娜多姿的女子舞蹈,歡騰熱烈的群眾舞蹈,最后樂曲在緊鑼密鼓的舞曲聲中結束。《云南音詩》獲1981年全國交響樂評比一等獎。王西麟在交響樂創作方面碩果累累,他的第二、三、四交響曲和交響合唱《國殤》等在國內外樂團受到廣泛好評。 笛子協奏曲“飛歌”:創作于2003年,演奏長度17分鐘。在中國云貴高原地區流傳著一首首動人的苗族民歌,傳遞著一代又一代的歡樂和幸福。作為專業音樂創作,這部笛子協奏曲在內容和素材方面不拘泥于原始民歌和特定的民族之間的界限,其中引用了苗族飛歌和彝族海萊腔等多種民歌,表現了節日般的歡樂和熱烈情緒。作品分為四個段落,第一段由笛子奏出民歌風旋律,引導音樂進入了活潑的第二段,黑管領奏的音樂充滿鄉土氣息;第三段是慢板,笛子奏出深情的旋律逐漸深華出具有崇高情感的贊歌;第四段是熱烈而活潑的快板。 《納西一奇》:創作于1984年,2005年末重新修訂,演奏長度15分鐘。納西音樂,別具一格,用三片竹簧彈奏的口弦,尤為奇中一奇,音色多變,節奏豐富,并有多調重疊的特點和形象化的標題。《納西一奇》是借用口弦音樂的四首標題的意境,用多調性手法寫成的四樂章管弦樂音詩。 1.銅盆滴漏――夜半更深的“滴漏”聲,襯托出一支幽靜的夜曲,引起人們對納西文化的思古之情。 2.蜜蜂過江――好似一首嬉戲曲。不斷閃動的“蜜蜂”主題和洶涌起伏的“大江”動機對比鮮明,調性交叉地一分一合,象征著納西人民敢斗大風浪的豪放性格。 3.母女夜話――一支深沉的抒情曲。獨奏的大提琴和小提琴互訴衷腸,調性從統一到分岐,最后又合而為一,好似經過矛盾沖突而終于心心相印。 4.狗追馬鹿――一幅狩獵生活的寫照。人群在四面八方奔跑、呼喊,表現納西人民的粗獷、剽悍的性格。 交響組曲《黔嶺素描》:創作于1982 年,2006年初重新修訂并錄音,演奏長度20分鐘。這是1981年作曲者在貴州省深入生活時所得印象的抒發,也是其創作風格由此轉折的開始。有四個樂章: 1.賽蘆笙――侗族人的蘆笙比賽盛會,每村都有蘆笙隊參加,各吹各的調,氣勢雄渾,山谷震蕩。本曲分別以木管組、銅管組、弦樂組代表三個蘆笙隊,重重疊疊,音響豐富,熱烈有趣。 2.吹直簫老人――苗族的直簫,圓潤幽雅,民間老藝人仿佛深深陶醉在生活的回憶之中。 3.月夜情歌――取材于侗族的琵琶歌。這是一種獨特的調式,幽美而別有風味。 4.節日――農歷八月半是苗族的“吃新節”(吃新收割的谷子)。人們歡歌起舞,慶祝豐收。樂曲的中段,在7/4拍的蘆笙曲的背景下,響起一曲苗族“飛歌”。 主創人員介紹 陳燮陽,著名指揮家,1998年和1999年,陳燮陽率中國中央民族樂團赴奧地利、德國、丹麥,在世界著名的維也納金色大廳和柏林愛樂大廳舉辦中國新年音樂會。2000年8月,他又率中央民族樂團赴美國參加“中華文化美國行”的巡回演出,其中包括在紐約著名的林肯藝術中心舉辦音樂會。2003年9月,他帶領上海交響樂團在美國11個城市進行巡演、以及剛剛結束的2004“中法文化年”上交歐洲巡演,獲得好評如潮;特別是2004年6月20日,為慶祝上海交響樂團建團125周年,由他指揮在柏林愛樂大廳舉行慶典音樂會。 陳燮陽現任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 朱踐耳:朱踐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作曲家, 1960年畢業于莫斯科音樂學院作曲系,1975年起為上海交響樂團常任作曲家。朱踐耳是中國交響樂的領軍人物,他的創作立足傳統、兼容并蓄,并借鑒西方技法,在現代的藝術語境中創造性地運用新的音樂語言,賦予傳統民族文化新的思想內涵。 唐建平:中央音樂學院作曲教授,作曲系主任。中國大陸培養的第一個作曲博士。 他是中國國內近年來最為活躍的作曲家之一。其創作領域涉獵了包括交響樂、協奏曲、舞劇、樂劇、室內樂、中國民族器樂以及藝術歌曲等眾多音樂體裁。 主要作品有:民族管弦樂《后士》、九重奏《玄黃》、琵琶協奏曲《春秋》、《第一鋼琴協奏曲》,芭蕾舞劇《精衛》、樂劇《天人》,聲樂套曲《月光》等。 王西麟:國家一級作曲家。王西麟1962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先后師從劉莊、丁善德、瞿維、陳銘志。他創作的作品以深刻的悲劇性、強烈的矛盾沖突及嚴峻的歷史批判而著稱,如他的“第三交響樂”、“黑衣人歌”、“殤”等。1994年王西麟曾作為亞洲有特殊貢獻的作曲家和學者訪問了美國八所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