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04年9月,戴愛蓮參加北京舞蹈學院校慶。 2006年2月9日,戴愛蓮女士逝世的消息讓中國舞蹈界的人士頗感震驚。大家都還清晰地記得,就在不久前,這位受人愛戴的中國舞壇老前輩還在人們熱心的擁戴和衷心的祝福中,精神矍鑠、興致盎然地度過了她第89個生日。那天的戴愛蓮,雖然容顏不再年輕,雖然步履不再輕盈,但笑容依舊。那笑容,依然是那么陽光,那么令人感動,天真得像個孩子,純凈得像一縷云絲。當時,沒有人會懷疑這位世紀舞蹈老人會健康地迎來她的第90、91、92個生日…… 在戴愛蓮遺體告別儀式上,低回哀婉的鋼琴曲回響在人們的耳畔,戴愛蓮的遺像在鮮花叢中矗立著。她那招牌式的著名微笑,依然光鮮閃亮,依然沁人心脾。來自中央民族歌舞團等單位的戴愛蓮生前的好友們緩緩起舞,跳起了戴愛蓮以 “人人都可以快樂舞蹈”的理念創(chuàng)建并全力推廣的“人人跳”舞蹈。每個舞者都眼含著熱淚,他們的舞步是那么凝重,又是那么富有生氣,一種難以名狀的鮮活的生命力,在舞蹈者的動態(tài)中四散飄溢。這樣的舞步是對戴愛蓮最好的祭奠,因為任何語言上的贊美,都已經(jīng)無法與這段送別的舞蹈相媲美。為舞蹈而生的戴愛蓮,在舞蹈的禮贊中完成了她那一生為舞的輝煌謝幕。 童 年 童年的戴愛蓮是在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度過的。 1916年,在特立尼達島的一個三代華僑之家,迎來了一條小生命,家人給她起名為愛琳阿薩克。小愛琳的祖先是在太平天國起義后隨家族一起來到這個拉丁美洲島國的,她的祖上實際上并不姓戴,她父親是家中老大,別人稱其為“阿大”。廣東人“大”與“戴”區(qū)別不大,后來這就成了戴家的姓,而英文的愛琳譯成漢文后就成了“愛蓮”。 戴家姐妹有仨,愛蓮是最小的一個。由于是老小,愛蓮從小就得到父母極大的寵愛,讓她養(yǎng)成了我行我素、富有主見的性格。小愛蓮從小就是個喜歡動的孩子,男孩子做的事情她樣樣都喜歡,而女孩子喜歡的洋娃娃之類的玩具,她卻從沒上過心。 戴愛蓮最初的藝術啟蒙是音樂。她的家里有一臺自動鋼琴,這讓小愛蓮找到了一個釋放自我藝術思維和表現(xiàn)的表達工具,她從7歲開始學琴, 7年之后鋼琴水平已通過中級考試。 幼小的愛蓮喜愛舞蹈,或許是來自音樂的幫助,她的節(jié)奏感非常強,常常在小伙伴的游戲和舞蹈中充任主角。一位在英國學習過芭蕾舞的親戚給了她最初的芭蕾舞啟蒙教育,后來在母親的幫助下,她成為島上第一個與白人同校學習芭蕾舞的華人學生。戴愛蓮在舞蹈技藝上的神速進步,使她很快成了班上的明星級人物。一邊學鋼琴,一邊學芭蕾舞,音樂和舞蹈的藝術養(yǎng)料,緩緩滋潤著她幼小的心靈。 7歲上小學時,班上既有白人也有黑人,人種的不同讓幼小的愛蓮意識到自己“華人”的身份。然而,特立尼達是英屬殖民地,教育體系全部是西方式的,沒有地方可以學到華語。當時的愛蓮并不知道,沒有華語的語言基礎,讓她在日后的生活中,碰到不少麻煩。 戴愛蓮的童年,就是這樣在音樂和舞蹈、海浪和飛鳥中度過的。 少 年 1930年,14歲的愛蓮跟隨母親和姐姐一起遠赴英倫,踏上了艱辛的專業(yè)學舞之路。 到英國之后,戴愛蓮最幸運的事情莫過于她很快便開始在英國舞蹈名家安東道林的教室上舞蹈課。安東道林是世界級舞蹈大師,能有機會跟他學舞,對戴愛蓮來說簡直就像是一個美麗的夢。她甚至做夢也不曾想到過,這么巨大的幸福這么快就降臨到她的身上。獲得這樣的機遇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于是,戴愛蓮如饑似渴地開始了芭蕾舞的專業(yè)學習。戴愛蓮很幸運,道林老師人很好,他不僅指導她的舞蹈技藝,同時也是她的良師益友,她與老師的友誼牢固地持續(xù)了一生。這段學舞生涯,讓戴愛蓮念念不忘,當她晚年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還是激動得難以抑制。當時,很少有有色人種學習芭蕾舞這種純西方的藝術形式,加上戴愛蓮人長得矮小,很難有發(fā)揮的機會。然而,道林老師卻給了她極大的信心和勇氣,讓她堅定了自己從事舞蹈藝術的信念。 英國的芭蕾舞發(fā)展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是有一定分量的,著名的切凱第學派最終就是在英國這塊土地上生根,并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廣為傳播。在這樣一個芭蕾舞的大本營中,戴愛蓮如魚入水。除了跟隨恩師道林學舞外,戴愛蓮同時也求學于其他芭蕾大師,這使她博采眾長,建立起成熟的判斷能力。戴愛蓮后來成為中國芭蕾舞的第一人,組建了中國中央芭蕾舞團,這段在英國學舞的經(jīng)歷,是她日后成功的根本保證。 當時的歐洲,現(xiàn)代舞的發(fā)展運動同樣是如火如荼,現(xiàn)代舞那自由的舞動和深入介入生活的能力,讓戴愛蓮極為震動。她在學習芭蕾舞之余,又撲進了現(xiàn)代舞的懷抱,先后學習了魏格曼體系、拉班理論和尤斯的現(xiàn)代舞蹈,成了一個“不安分”的藝術家。廣為學習之后,戴愛蓮開始用舞蹈做語言,揣摸著、找尋著最適合自己和自己最想表達的思想。據(jù)她本人回憶,在這段時間中,除了芭蕾舞和現(xiàn)代舞,最讓她覺得有意義的是,她還特別學習了拉班舞譜。拉班舞譜是目前在世界范圍內(nèi)運用最廣泛的一種舞蹈記譜方式,戴愛蓮回國后,積極地推廣拉班舞譜在中國的應用。 已漸入青春年華的戴愛蓮一邊學習,一邊開始尋找工作的機會。在藝術觀逐漸成熟的同時,她飽嘗了人世的磕絆。在經(jīng)受了戰(zhàn)爭磨難的同時、在飽覽西方社會的冷暖之后,她回歸祖國的念頭與日俱增。羽翼豐滿的戴愛蓮,隨時找尋著回國的機會,一個人生最重要的夢想,正在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具體。 1939年,23歲的戴愛蓮終于踏上了她夢寐以求的歸國之路。 青 年 戴愛蓮在回國之前,已經(jīng)開始投身到抗日的工作之中。當盧溝橋的槍聲響起,這位以舞蹈為武器的充滿革命精神的華僑姑娘,便開始了她的抗議宣言。當時,在英國、在美國、在南非、在印度,各國的正義人士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對日本侵略者、支持中國人民的各種活動。倫敦的一個名叫“援華運動委員會”的組織,號召人民為處于戰(zhàn)事之中的中國人民募捐,戴愛蓮毅然參加了由該組織舉辦的募捐義演。當她得知捐款最終都被匯集到由宋慶齡領導的“中國抗戰(zhàn)同盟”組織時,她笑了,她第一次為自己能為祖國的抵抗運動貢獻綿薄之力感到欣慰。 戰(zhàn)爭加快了戴愛蓮回國的步伐。英國對德國宣戰(zhàn),倫敦成為抗戰(zhàn)的前沿。戰(zhàn)爭把戴愛蓮繼續(xù)跟隨著名現(xiàn)代舞蹈家尤斯(現(xiàn)代舞劇《綠桌》的編導)學習的夢想徹底粉碎。與其在英國等死,不如早日回歸自己的祖國。于是,戴愛蓮開始了回國的各種努力,1939年9月3日這個讓戴愛蓮永遠無法忘記的日子,她終于踏上了多少年來魂牽夢縈的回國之路。 戴愛蓮后來說,她一生碰到的幸運事情太多,其中之一就是在到達香港后遇到了她仰慕已久的偉大的中國女性――宋慶齡。更讓戴愛蓮感到自豪的是,她剛抵達香港,便參加了由宋慶齡組織的抗日募捐義演。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怒吼,從她瘦小的身軀中迸發(fā)出來,為民族前途疾呼,成為年輕的戴愛蓮的心聲。于是,在香港、在重慶、在桂林,在戴愛蓮到過的每一個地方,她都不忘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達自己正義的心聲。 戴愛蓮的心聲是通過一系列膾炙人口、充滿鼓勁情緒與感動情懷的舞蹈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警醒》、《進行曲》、《哭泣的垂柳》、《賣》、《游擊隊的故事》、《思鄉(xiāng)曲》、《空襲》、《東江》……這些具有革命精神的舞蹈作品,在中國廣大民眾的心中產(chǎn)生了極大的共鳴。 《警醒》表現(xiàn)的是一位第一次站崗放哨的游擊隊員的心理活動。第一次站崗,年輕的游擊隊員難免緊張,周圍的每一點情況,都讓他警覺不已。戴愛蓮在這個作品中,沒有使用伴奏音樂,而是敲擊腰鼓奏出警惕的氛圍和節(jié)奏。這個作品是她在英國的最后一年跟尤斯學舞時創(chuàng)作的。 《進行曲》表現(xiàn)的仍是中國的游擊隊員,是戴愛蓮1935年開始學習現(xiàn)代舞時創(chuàng)作的一個實驗性作業(yè)。當時,有人不相信戴愛蓮能編出這類現(xiàn)代舞的作品,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戴愛蓮請她的一位彈鋼琴的朋友貝蒂幫她找到了普羅科菲耶夫創(chuàng)作的進行曲做伴奏。伴著剛強有力的音符,戴愛蓮不僅證明了自己,也為自己的舞蹈事業(yè)增添了漂亮的一筆。她在香港演出該節(jié)目時,宋慶齡建議她把服裝改成當時的國旗圖案,從而更加突出了她鼓動中華民族不斷向前行進的初衷。 《哭泣的垂柳》中戴愛蓮運用了一個歐美人最熟悉的隱喻,把湖邊長長的垂柳比做眼淚,從而表達自己對中國人民所遭受的空前劫難與欺凌的深切同情和極大憤慨。流不盡的眼淚,像垂柳一般涓涓不止,生動感人的形象產(chǎn)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這些作品雖然誕生在英倫,但特定而深刻的主題,讓它們在戴愛蓮剛剛返回祖國之時便擁有了實際的意義。 回到祖國的戴愛蓮,面對日軍妄圖吞并中國的兇殘暴行和祖國大地的凋敝慘景,感同身受的同時更加激發(fā)了她高昂的創(chuàng)作激情。她在與吳曉邦和盛婕合作舉行的“舞蹈發(fā)表會”上,把《進行曲》改為雙人舞,同時又參加了吳曉邦創(chuàng)作的《合力》,用他們共同的“合力”號召各階層團結一致,共同抗日。 而她本人更是一發(fā)不可收拾地先后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更加符合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舞蹈作品:《賣》、《游擊隊的故事》、《思鄉(xiāng)曲》、《空襲》、《東江》……這些作品不但鼓舞了戰(zhàn)時的人民,同時也是中國舞蹈在近現(xiàn)代史上發(fā)出的最強勁的聲音。 由戴愛蓮創(chuàng)作并表演的獨舞《東江》,是于1941年在香港問世的。當時,戴愛蓮讀到了一篇報道,報道中說,廣東東江的漁民們在日本飛機的轟炸下船翻人亡,景象凄慘。為了表現(xiàn)出當?shù)貪O民以及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強烈憤恨,戴愛蓮用現(xiàn)代舞的技巧表現(xiàn)了這一富有啟迪意義的主題。 于1942年在重慶上演的《空襲》,是一部有四個人物的小舞劇。舞劇通過一位母親與女兒和兩個兒子在日寇對重慶轟炸下的悲慘遭遇,控訴著侵略者的暴行。特別是由戴愛蓮扮演的女兒一角,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而《思鄉(xiāng)曲》表現(xiàn)的是一位婦女在顛沛流離之中思念故鄉(xiāng)的真切情感。為了表現(xiàn)戰(zhàn)亂的背景,戴愛蓮特地設置了一架常見于東北地區(qū)的馬車。后來她在美國表演這個作品時,改用一只木箱子,同樣營造出流離失所的場景,喚起了美國觀眾的極大同情。當年馬思聰在重慶的現(xiàn)場伴奏,讓戴愛蓮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無法忘懷。在2005年由中央電視臺三套制作的一檔“藝術人生”節(jié)目中,戴愛蓮噙著滿眼的熱淚在現(xiàn)場的小提琴聲中又即興回憶了這個作品。 無論從哪個角度考察,這個時期戴愛蓮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而在這個時期之后不久的另一次事業(yè)上的輝煌,是戴愛蓮轟動一時的“邊疆舞”。 戴愛蓮返回祖國之后,輾轉奔波于各地表演采風。她克服種種困難,進瑤山、入西康、赴新疆,向能歌善舞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采風學習,悉心研究他們的舞蹈,并在此基礎上相繼創(chuàng)作了《馬車夫之歌》、《瑤人之鼓》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她在重慶新華社組織的晚會上看了延安文工團的演出后,深受震動,很快創(chuàng)作出大秧歌劇《朱大嫂送雞蛋》等舞蹈。她還從地方戲曲中吸收營養(yǎng),從桂劇移植改編了《啞子背瘋》。從這樣的經(jīng)歷和努力中可以感悟到,戴愛蓮對祖國的民族藝術是多么的喜愛。 1946年戴愛蓮在重慶推出了一臺由她創(chuàng)作并主演的多彩多姿的“邊疆舞蹈大會”,作品有:充滿活力的維吾爾族舞《青年舞曲》、優(yōu)美的苗族舞《苗家月》、歡快的藏族舞《春游》、抒情的彝族舞《倮倮情歌》等。這些作品讓觀眾目不暇接,很多人驚嘆:天下竟有這么多美妙的舞蹈!人們紛紛表示:作為中國人,過去只欣賞西洋舞蹈,看到戴愛蓮的演出,才知道中華民族的舞蹈竟是這樣的豐富多彩。戴愛蓮的“邊疆舞”,一時成為當時山城的熱門話題,媒體盛贊她為“人民藝術家”。不久,她的“邊疆舞”風又刮到了上海,并如燎原之火般迅速在上海大中學校的學生中傳播。這個健康而進步的舞蹈運動,實際上在學生解放運動的開展上,起到了團結同學的積極作用。“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要民主、要和平”,學生運動遍及全國,有口號處就有邊疆舞的歌聲舞影。戴愛蓮的“邊疆舞”,成就了中國現(xiàn)代舞蹈史上的一段佳話。 戴愛蓮的愛情生活,也伴隨著她在這個時期一路走過。 回國時,戴愛蓮對祖國新環(huán)境下的人和事都非常陌生。到香港不久,便結識了為她作畫的葉淺予。葉淺予瀟灑倜儻的風度和意氣風發(fā)的才氣,深深地吸引了戴愛蓮。他們情投意合,兩周后便結為連理。 與葉淺予的結合,為戴愛蓮的生活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子。他們在艱苦的歲月中一起赴桂林、下重慶,在顛沛流離的輾轉中,體味著長相廝守的幸福。彼此在藝術上的特長,給相互的事業(yè)注入了新鮮內(nèi)容,葉淺予以戴愛蓮舞蹈形象為內(nèi)容的畫作,呈現(xiàn)出一派盎然的生機。后來,由于查出身體有恙,醫(yī)生告訴戴愛蓮,她終生不能生育了。聽到這樣的話,戴愛蓮留下了眼淚,因為她真心想與葉淺予有一個孩子。后來,戴愛蓮把葉淺予與前妻羅彩云所生的女兒葉明明視同己出,對她呵護有加,這種親密的母女關系,一直保持到戴愛蓮生命的終點。 然而,戴愛蓮與葉淺予的結合,從一開始就缺乏必要而有效的溝通,二人雖在藝術上有共同語言,但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異和彼此在性格上的獨立,導致二人于1950年離婚。不過晚年時,在經(jīng)歷了人生的各種況味之后,戴愛蓮和葉淺予仍保持著很好的關系,二人始終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中 年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沒有一家專業(yè)的舞蹈團體。培養(yǎng)人才、組織建設、創(chuàng)作新作,成為發(fā)展中國舞蹈事業(yè)的當務之急。面對建國后中國舞壇的貧瘠景象,戴愛蓮扛起了發(fā)展中國舞蹈事業(yè)的重擔,她像一位辛勤的園丁,開始為祖國的舞蹈百花園育苗、施肥、澆灌。 戴愛蓮在華北大學文藝學院舞蹈隊工作時,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第一批舞蹈演員。 在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她主持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舞蹈團,該團后來成為中國中央歌舞團。當時國家的重要演出任務,都是由該團完成的,并在國際上屢次獲獎。 為慶祝世界和平大會的召開,戴愛蓮參加編導并主演了中國第一部芭蕾舞劇《和平鴿》。 作為第一任校長,戴愛蓮于1954年主持了新中國的第一個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校的教學工作。在她的領導下,一批又一批舞蹈人才,源源不斷地成為中國舞壇上的生力軍。 新中國第一個芭蕾舞團――中央芭蕾舞團,也是在她的領導之下成立的。 作為中國當代舞蹈藝術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的舞蹈事業(yè),與戴愛蓮息息相關,正是她的辛勤栽培,才讓中國舞蹈事業(yè)從荒原變成綠色一片。 最值得讓后人永遠記住的是,戴愛蓮為新中國的舞蹈創(chuàng)作做出的貢獻。她不僅身體力行,創(chuàng)作出流芳百世的《荷花舞》,更為重要的是,她的創(chuàng)作從思想和藝術兩個角度,深深影響了中國舞蹈藝術的發(fā)展。 女子群舞《荷花舞》,是戴愛蓮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荷花舞》(作曲:劉熾,首演者:徐杰領銜)取材于流傳在隴東、陜北的民間舞“荷花燈”,曾有劉熾等藝術家對其進行過加工。1953年,戴愛蓮以高超的編舞技法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以比興的手法,表現(xiàn)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以“盛開的荷花”象征欣欣向榮的祖國。舞蹈形象鮮明、動作流暢、結構凝練,于簡潔中頗顯大師功力。在許多外國人的眼中,《荷花舞》幾乎成為中國舞蹈的代名詞。臺灣著名舞蹈家林懷民來大陸訪問時就曾表示,他被戴愛蓮的《荷花舞》感動得無以復加,他說舞蹈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中國人所獨有的大氣和健康之美,讓他感喟不已。 女子雙人舞《飛天》(創(chuàng)作于1954年)是戴愛蓮的另一部傳世之作。它是中國當代第一部取材于敦煌壁畫的舞蹈,戴愛蓮成功地運用了戲曲中“長綢舞”的形式,并把它加工為獨立的純舞蹈藝術。舞蹈追求的不是敦煌壁畫的描摹再現(xiàn),而是以綢帶飛揚瞬間的舞姿造型和流暢、滑翔、騰躍的步伐,表現(xiàn)翱翔天宇的一種意境――寄予人類的希冀與向往。 《荷花舞》與《飛天》先后于1953年和1955年參加在柏林與華沙舉行的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lián)歡節(jié)國際舞蹈比賽并獲獎;1994年被確認為“二十世紀中國舞蹈經(jīng)典作品”。 戴愛蓮為建國之后的中國舞壇繪出了一幅幅生動而美麗的畫卷。她的工作領域從創(chuàng)作到教學、從組織到交流,為推進中國舞蹈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中國的舞蹈事業(yè),從一棵破土的小嫩苗,在幾十年的風雨中,終于長成今天這棵參天大樹。這其中,戴愛蓮的心血有目共睹。 在創(chuàng)作和領導工作之余,戴愛蓮為拉班舞譜在中國的推廣,立下了汗馬功勞。她親自開班教學,親自記譜出書,為中國舞壇培養(yǎng)了第一批拉班舞譜的專家。由于成績卓著,“國際拉班舞譜會議”于2004年夏天在北京舉行了第22屆年會,以表彰戴愛蓮為推動此項工作而做出的卓越貢獻。 生活在新中國的戴愛蓮,找到了“回家”的感覺,她曾說:“芭蕾是我的工作,民族舞蹈是我的摯愛……”正是這種愛促使她在創(chuàng)作中不懈地追求中國舞蹈的神韻,與此同時,她又以其精當?shù)蔫b賞力,將西方舞蹈的精華介紹到中國,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溝通中西舞蹈文化的使者和功臣。 老 年 戴愛蓮的家位于北京花園村附近的國際公寓中。 走進戴家的客廳,一股高雅的藝術氣息迎面撲來。黃永玉栩栩如生的彩墨荷花、李鐸剛勁的“德藝雙臻”題詞映入眼簾,四周掛放著葉淺予作的描繪她優(yōu)美舞姿的國畫,它們與來自海內(nèi)外的各種民間舞蹈工藝品交相輝映。尤其奪人眼目的是一座主人的纖維雕頭像,這是一件復制品,是著名雕塑家、戴愛蓮的好朋友維利索科普的精心之作,它的原作被安放在英國皇家舞蹈學院大廳,這是英國舞蹈界給戴愛蓮的殊榮。在一張寄自英國切凱蒂芭蕾舞學會的證書上,端端正正的美術體英文字這樣寫著:“為了表彰戴愛蓮女士常年不懈對芭蕾藝術的卓越工作,特頒發(fā)此榮譽證書”。 淡泊和寧靜,是戴愛蓮晚年生活的主旋律。在這里,她完成了她的自傳體著作《戴愛蓮我的藝術與生活》;在這里,她繼續(xù)著中國拉班舞譜學會的教學與工作;在這里,她繼續(xù)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工作,讓中國舞蹈走向世界,讓更多的國際友人認識中國、認識中國舞蹈;在這里,她不斷地總結著自己的人生感悟,一些閃動著智慧之光的真知灼見,不時從這里飛出…… 2005年7月,位于加拿大多倫多市的港前文化藝術中心的Studio Theatre劇院,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舞蹈儀式和晚會,一個專為向戴愛蓮致敬的名為“荷香妙舞敬愛蓮”的中國舞蹈專場晚會,在這里隆重拉開帷幕。晚會由當?shù)厝A人文化社團組織,9位當?shù)氐膶I(yè)舞蹈家專門為戴愛蓮和現(xiàn)場觀眾做了舞蹈表演。類似的活動在戴愛蓮的晚年生活中經(jīng)常發(fā)生,戴愛蓮獲得的榮譽和褒獎,實在是多得不勝枚舉。 2005年12月26日,一場特殊而別具意義的入黨儀式,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高干病房區(qū)會議室里莊嚴舉行。戴愛蓮實現(xiàn)了多年的夙愿,她的入黨介紹人是中國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宣誓中,她雖然已經(jīng)很難有足夠的氣力說出完整的話語,但此時此刻,這位世紀舞蹈老人的凝重神態(tài),像一幅神圣的畫卷,讓人難以忘懷。 宣誓之后的戴愛蓮這樣說:“我很自豪,入黨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當我還在國外的時候,就受到了黨的影響。那個時候我就知道,中國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我很幸運,看到了繁榮的今天!” 品性若荷的戴愛蓮飛天而去。她用自己一生的作為告訴后人:一個舞者、一個藝術家、一個人,應該用什么樣的行為,達到什么樣的人生境界。戴愛蓮留給人們的一大筆豐富而珍貴的精神財富,將繼續(xù)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并伴隨后人走向永遠。 |